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邹城峄山

2022-07-09 22:08:03 百科资料

峄山,又名东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峄山镇境内,是国家AAAA级景区。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山上奇峰怪石,陡峭峻拔,岩洞幽深,且多松柏清泉。循盘道登山,沿途荞麦石、虎皮石、左龟石、试剑石、卧虎石、思亲石、探海石等千姿百态, 嶙峋兀立。白云洞、居龙洞、盘龙洞、隐仙洞、石鼓洞、妙光洞等层门穴,各有掌故传说,益增神秘玄奥之感。峄山摩崖及洞壁石刻累代以来不计其数,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

  • 中文名 邹城峄山
  • 又    名 东山
  • 地    址 邹城市东南12公里
  • 地    位 国家AAAA级景区

概况

  峄山位于山东邹城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82米。

邹城峄山

  峄山摩崖及洞壁石刻累代以来不计其数,现存500余处,最佳者为北齐的妖精洞(又名佛经洞)壁上的经文石刻,隶书,7行98字。唐,宋,元,明,清时代的大字群及刻石等,均为珍贵文化遗迹。峄山碑碣现存70多块,多为元,明,清所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他登临的第一个山即是峄山,峄山碑是他立的第一块记功碑,复制碑现置于孟庙内,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秦峄山碑是秦代保存下来的文字最多的石刻,虽经传刻,仍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字及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资料。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形成各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太平御览》、《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道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因而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则名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有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美。

  一是石美。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144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孟子·尽心上》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104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之美誉。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魅力。

秦峄山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

  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①绎山:指峄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