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遽伯玉

2022-07-03 02:34:27 百科资料

蘧瑗,字伯玉,今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论语》记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是孔子尊敬和称颂的君子。吴国著名政治家季札访卫,拜访蘧伯玉、史鱼等后,称赞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故"。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其家乡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也自古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 中文名称 蘧伯玉
  • 国籍 卫国
  • 时代 春秋
  • 身份 大夫
  • 典源 《论语》

蘧伯玉史事

注重个人修养,道德典范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谦虚谨慎,慎独处事

  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可以说,"宫门蘧车"的故事诠释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乃抹备独。

  耻独为君子

  蘧伯玉留下很重要的一句话"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还不够,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高尚,更高的人生境界是不仅自己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高尚的人,还要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君子,成为高尚的人,而仅仅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完美,不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是可耻的。这就是"耻独为君子"的人生境界。

蘧瑗治卫,弗治之治

  蘧伯玉贤名闻于遐迩,人们十分敬重他,他是第一个钻民戏提出以德治国的人,倡导弗治之治,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

  卫国大夫史鱼深知蘧伯玉的才能与人品,多次向卫灵公举荐,但灵公不听,史鱼临死采用"尸谏"的办法力荐蘧伯玉。他告诉儿子:"我在朝不能举荐蘧伯玉,是我活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后,巴元你不必将我的尸体'治丧正堂',可以置于窗下,等灵公问起来,再将实情告诉他"(古人称这种方法为"肯奔精台尸谏")。史鱼的儿子按照父亲的遗言去办,卫灵公前来吊唁,对尸体置于窗下非常奇怪,史鱼的儿子就将父亲的话转告灵公,灵公醒悟道:"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启用了蘧伯玉。孔子听到这件事,对史鱼和蘧伯玉都很赞赏,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的老师和朋友

接纳孔子,助其远游

  蘧伯玉礼贤爱士,蘧伯玉年长孔子30多岁,当孔子还是孩童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卫国大夫了。但对少年成名,秉承"仁德"治国思想的孔子,却是十分赞赏,一直是亦师亦友,互相礼敬有加。公元前498年,当孔子逃离鲁国之后,蘧伯玉就成了资助和鼓励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力量,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9年居住在蘧府,蘧伯玉还让他的外孙愉捆垫迎子贡拜孔子为师,子贡出身为商业豪门,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物资支持。

亦师亦友,思想影响

  蘧伯玉是孔子的老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蘧伯玉同时也是孔子一生的挚友,二挨射企人分别仕于卫和鲁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有一次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戏润再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儒家尊崇,位列东庑

  因为蘧伯玉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对孔子的支持,所以受到儒家学派的尊崇。成书于战国的《礼记》中,孔门弟子把蘧子的话奉为圣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历代孔庙祭奠中,将蘧伯玉供奉在历代先贤之首位,位列孔庙陪祀东廊第一位,表达了儒家对蘧老夫子的敬重。

道家思想的启蒙者

思想深邃,道家源头

  蘧伯玉的"弗治而治",开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之先声。《淮南子》中写到:"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明代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蘧伯玉首倡"弗治而治"的思想异曲同工。蘧伯玉生于公元前585年,终于公元前484年,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待考),终于公元前471年,如果按照生卒年岁来算,蘧伯玉恰好长老子十岁,二人处于同一时代,思想又高度一致,由此可见"无为而治"和"弗治之治"的思想与哲学理念,在当时是一种潮流。

道家尊崇的思想组成者

  "螳臂当车"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面对滚滚而来的车轮,螳螂十分愤怒也十分自信,张起前臂要阻挡车轮,这个生动而夸张的场面,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寓言出自《庄子·人间世》,从原文看,这话出于蘧伯玉之口。庄子老家民权县,与蘧伯玉老家相距不远,且蘧伯玉比庄子早200余年,所以蘧伯玉对庄子的影响,正如老子对庄子的影响一样,都是直接的,在《庄子·人间世》和《庄子·则阳篇》对蘧伯玉的事迹和为人都有详细的描述。《淮南子·原道训》、《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说山训》对蘧伯玉的思想也都进行了引用和阐述,这些都是对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论语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庄子·人间世第五·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柰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译文:颜阖将要去做卫国太子师傅的时候,来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非常的差。对他进行教导时,如果任其所为不顾法度礼仪,就会对我们的国家产生危害,如果严格要求他守法重礼,就会危及到我自己。他的智识刚好能辨别别人的过失,却还不足以认识到别人犯错的原因。像这样的人,我应该怎么对待呢?"

  蘧伯玉说:"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对这样的人,你需要做好准备,小心对待,要先保持自身的正直。要在态度上迁就他,在内心要去理解他最好。即使这样,对这两方面也还有需要顾虑的地方。态度上迁就他但不能完全认同,内心里理解他但不能应用在行动上。如果完全认同他,就会做出颠倒黑白、丧失道德的事情,招致溃败灭亡的命运。如果在行动上支持他,就会为了追求声望美名,做出怪异甚至邪恶的事情。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你就把自己当婴儿来教导他;他如果像是一无所有的穷人,你就把自己当作穷人来教导他;他如果像是言行不受拘束的人,你就把自己当成任性而为的人来教导他。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做到没有灾祸了。

  你没有听说过那只螳螂的故事么?张开自己的臂膀要去阻挡车辆前进的道路,却不了解自己根本没有力强做到,这是属于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的典型。要做好准备,小心对待啊!要是总是自吹自擂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所以触犯他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你没有听说过养虎人的故事么?养老虎的人,不敢用活的动物喂它,因为老虎杀生会激起它的怒气,也不敢用完整的动物喂它,因为老虎撕碎食物也会激起它的怒气,能够适时地让老虎吃饱,使老虎愤怒的心情得以缓和通达。老虎与人完全不同却懂得取悦养虎人,是因为养虎人顺从它的脾性,所以老虎所杀的都是逆着它的性子的人。

  那些爱马的人,用竹筐装马粪用蜃器盛马尿。刚巧有蚊蝇飞到筐器的边缘,只是因为拍打蚊蝇的时机不对,马儿就咬断了勒口,踢伤了养马人的头和胸。心意和关爱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可能被误解,所以怎么能够不小心谨慎呢?"

不欺暗室

  有一天晚上,遽伯玉乘马车经过王宫门口。按照当时的礼节,臣子乘车经过王宫门口时应该敬礼示意后再离开。但到了晚上宫门已经关闭,又没有人看见,臣子不行礼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认为既然定了这个礼节,就不管是什么时间,有没有人看见,自己都应该遵守。所以,他到了宫门口以后,就停车下来恭恭敬敬地向王宫行礼,表达敬意,然后再上车继续前行。

  这时,正好卫灵公还没有睡,他正在宫里和夫人南子说话。他听见宫外有马车行驶的声音,知道马车是从东往西走的,到了宫门口还停了一会儿。

  他就问南子说:"这是谁呀?怎么会在宫门口停下呢?"

  南子说:"坐车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车从东边往西边去了。"

  卫灵公觉得奇怪,就问:"你怎么知道那一定是遽伯玉呢?"

  南子说:"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贤人,他光明正大,表里如一,他不会在公开场合故意表现自己来博取名声,也不会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不该做的事。他最遵守礼节,就是没人看见,他也决不会忽略自己应尽的礼数。刚才一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了礼以后才离开。"

  卫灵公听了还是不怎么相信,就派人暗中去调查这件事,结果还真是这样。他心中暗暗佩服南子的判断力,却故意同她开玩笑,骗她说:"我派人查过了,昨晚的确是有人坐车经过王宫,在宫门外停车行了礼,但这人却不是遽伯玉。"

  南子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倒了一杯酒,向卫灵公表示祝贺。卫灵公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说:"你昨晚说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诉你说是另外的人,你猜错了,为什么还要向我祝贺呢?"

  南子说:"原先我还以为卫国只有遽伯玉一个贤人,现在才知道我们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贤人,这说明您至少有两个贤臣,难道还不值得祝贺吗?"

  卫灵公听了,很佩服南子的远见卓识,就接过酒喝了,笑着把真相告诉了南子,并说:"第二个贤臣倒是还没有找到,可你却是我的贤妻啊!"从此,他对南子也更加敬重了。

  释义:即使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欺心的事。形容心地光明坦荡。

璩氏的先祖

  为春秋战国时卫国大夫蘧伯玉,河南长垣县伯玉村人,传二十七世至"瑷",曾任唐光禄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宝年间蒙冤遭参,为避祸将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为"璩"、"瞿"和"渠",音同字异,仍为一家。

  "璩"字是"蘧"字去草头,去走之,意在愿后人不做官、不坐车,做布衣平民,耕读传家;加玉旁,意为不忘先祖"伯玉"。因此"璩"姓虽为小姓,亦不失源远流长。

  北宋钱塘儒生编撰之《百家姓》,最初所载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为"璩"姓。

  蘧伯玉事卫三公(献公、襄公、灵公),因贤德闻名诸侯。据《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训》称:"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后人尊蘧伯玉为璩姓的始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