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粽子

道滘,是东莞一个镇的名字。道滘的粽子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裹蒸粽",是广东东莞汉族传统名点,属于端午节食俗。道滘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
- 中文名称 道滘粽子
- 简介 广东汉族传统名点
- 分类 端午节食俗
- 原料 糯米、绿豆、咸蛋黄、五花腩肉
- 适合人群 老少适宜
背景
滘裹蒸粽曾是渔民中午饭,粽子对于古时在水乡道滘生活的人来说有更现实的意义。
据研究东莞民俗的专家介绍,过去道滘的渔民一早就要划船出去劳作,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所以都喜欢带上用糯米做的粽子。粽子既携带方便又比较耐饿,所以特别受到渔民的欢迎,家家户户都做粽子。
潮记裹蒸粽闻名四乡
道滘裹蒸粽出名,并不是因为道滘人家家都做粽子,而是因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潮记道滘裹蒸粽。
据介绍,道滘人叶潮,绰号红脸潮,当时是道滘有名的厨师,擅长制作美味佳肴。他别出心裁用晚造糯米,选用上等咸鸭蛋黄、去衣湘莲子、绿豆、五花腩肉作馅,又用五香粉、蒜蓉、沙姜、油盐糖等调味品配制,再用洗净的青竹粽叶包好,用东莞咸草扎实,做成粽子。道滘裹蒸粽裹粽技术较高,把粽子包得密不透风,水浸不入。红脸潮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铜鼎沸水内煲8小时后,粽子香气四溢,使人垂涎三尺。红脸潮在道滘首个开铺售卖他的裹蒸粽,因为味道独特,所以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潮记道滘裹蒸粽便闻名四乡,直至上世纪50年代停业。
被称为"天下第一粽"
李绍裘老人是道滘裹蒸粽第二代传人。李绍裘从1982年开始,在道滘镇的冠华酒家主持制作道滘裹蒸粽,味道越做越好,销路越来越大,后来东莞华侨大厦餐厅和东信酒楼,都成批订货,作为点心,供应茶客。粤港澳同胞作为道滘特产带回馈赠亲友。
李绍裘年迈退休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与家人一起开办了李绍裘道滘裹蒸粽店。李绍裘把做裹蒸棕的技术传给家人,选用上等原材料做粽。
煮好的粽子配上幼砂白糖,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可口,香嫩鲜美。一位留心粽类的美籍华人食家,尝遍国内外70多种粽子,品尝过道滘裹蒸粽后,坚称道滘粽为"天下第一粽"。
可惜,现在冠华酒家已不复存在,那浓郁的粽香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尽管如此,道滘的裹蒸粽"总体水平"还是很高,依然盛名在外。
原料
主要原料: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
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
做法
道滘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掌握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