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通海杞麓湖

2022-07-13 00:49:21 百科资料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境内。以位于杞麓山(又名秀山)畔而得名。因南距通海县成1.5公里,又名通海。属南盘江水系。 杞麓湖属断层陷落湖,湖泊长轴呈东西向,湖水位1796.62米,湖面积36.7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度45公里,湖泊长度13.5公里,宽度平均2.72,最宽5.2公里,容积1.45亿立方米,汇水面积 340.8平方公里。 杞麓湖是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通海县生存发展的基础,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
  • 中文名 通海杞麓湖
  • 面积 36.73平方公里
  • 所属地区 云南省通海县
  • 地理位置 南距通海县成1.5公里

湖泊概况

  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村落棋布。

通海杞麓湖

  杞麓湖属南盘江水系,又称通海湖,面积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15米,水容量1.49亿立方米,盛产鲤、鲫、大头鱼等许多种鱼类。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杞麓湖距离通海县城15公里,与秀山紧密相连,又称通海湖,属南盘江水系,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村落棋布。面积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15米,总容量15亿立方米。湖内盛产鲤、鲫、大头鱼等。岸边有人工筑起的海埂,即可饱览湖光,又可在此闲钓。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水系构成

  杞麓湖周围有大小河溪8条,西岸长沙河最大,长24公里,其次为南岸的大新河,长11公里,其余均为10公里以下的季节性沟溪。以坡面漫流汇入杞麓湖。沿湖还有兴义岩子、兴龙潭、石毕大龙潭、甲宝井龙潭等36处泉水补给,水量不大,但较稳定。杞麓湖没有明河出口,仅有伏流通过东岸落水洞外泄。1966年在落水洞建有2.5X2.5米的两孔闸门,根据雨情、水情控制水位。湖面周围有9.5万亩农田需湖水灌溉。

生态状况

  杞麓湖水呈黄绿色,微浑,透明度由50年代的2米,降至80年代的0.5-1米,PH值为8.4_8.9,生化需氧量1.25-3.69毫克/升,溶解氧下降,总氮0.946-2.092毫克/升,总磷0.081-0.099毫克/升,已呈富营养型湖泊。

社会经济

  杞麓湖是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杞麓湖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通海县生存发展的基础,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

  杞麓湖属富营养型湖泊,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为主;年平均水温15.6℃;原有鱼类区系组成比较简单,其组成为:祀麓鲤、大头鲤、云南鲤、翘嘴鲤、鲫鱼、泥鳅、星云白鱼杞麓亚种、黄鳝、鲶鱼、乌鲤等10种土著鱼类。19641年以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后开始进行人工放养,人工投放和随之而入的鱼类有鲤鱼、白鲫、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鳑鲏、麦穗鱼、棒花鱼。现有鱼类4科18种,土著经济鱼类产量大为下降,大头鲤、魿鱼已几乎绝迹,乌鲤、祀麓鲤、翘嘴鲤、云南鲤、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濒临灭绝,耐污种类鲫鱼和引入品种自鲫。[3]

  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

旅游百事通

  吃:玉溪有很多像田螺、石蚌、蚂蚁卵之类的菜,还有元江的瓜鱼、干黄鳝,以及甜菜花、鱼腥草、甜蕨菜等野生的花和菜做的菜,菜的口味偏酸,但这些原料绝对是无污染绿色食品,比起在城市里吃的温室蔬菜营养丰富得多。

  住:通海杞麓湖附近有很多宾馆可住。

  行:从玉溪客运中心乘到通海的班车。

  娱:通海杞麓湖内有人工筑起的海埂,即可饱览湖光,又可在此闲钓,游览沙沟嘴湖滨公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