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退避三舍

2022-06-30 22:48:20 百科资料

退避三舍(拼音:tuì bì sān shè)是一个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 中文名称 退避三舍
  •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近义词 委曲求全
  •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棕担姜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退避三舍"。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茅龙白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龙迁捉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举精拜甩中兵婶求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寓意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邀微灶充的洒谅想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成语告诉人们,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

成语用法

  • 成文用法

  "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 运用示例

  明·叶宪祖《鸾鎞记·京晤》:"似你这般诗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闲的吴教授,他却要退避三舍,再也轮不到他。"

成语辨析

  退避三舍-委曲求全

  "退避三舍"与"委曲求全"意义相近,都有退让的意思。区别在于"退避三舍"侧重于避开冲突,不与人争高低,"委曲求全"则是侧重于为了大局忍让求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