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 挂什么科 肾内科
- 哪些症状 无症状或多尿、合并电解质紊乱症状、肾功能损害症状
- 好发人群 青年或中年人群
- 需做检查 尿酸碱度、血液电解质检查、动脉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B型超声波检查、肾功能检查
- 引发疾病 营养障碍、维生素C缺乏病、骨软化症、肾结石、肾钙化、尿毒症、神经性耳聋
病因
远端型RTA的病因可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者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但多呈散发性,继发性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其最常见的根底疾病是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中以慢性肾盂肾炎多见,此外,其他先天性遗传性肾脏疾病如海绵肾,Fabry病,特发性高钙尿症等均可引起,在我国,继发于舍格伦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远端型RTA有较高发生率,在棉产区因食用生棉籽油引起棉酚中毒所致DRTA也有报道。
症状
本病轻者可无症状,典型者有:
1.高氯性酸中毒
由于排H+障碍,尿可滴定酸及NH4+排出减少,尿不能酸化,故尿pH常>6。此外,由于近端肾小管功能尚好,能再吸收HCO3-,尿HCO3-排量并不很多,由于持续性丢Na+,引起细胞外液容量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回吸收氯增加,形成高氯血症。另有人认为高氯血症与某种未明原因使肾单位对氯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肾性氯化物分流”所致。
2.电解质紊乱
由于由远端肾单位的H+泵及皮质集合管的H+-K+泵功能减退,肾脏不能保持钾和浓缩尿液,故发生多尿症、低钾血症及酸中毒。低钾又致多尿,多尿又加重低血钾,如果发生加杂病的额外负荷,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加重可致死亡;酸中毒抑制肾小管对Ca2+的再吸收以及维生素D的活性,引起高钙尿与低钙血症,形成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高血氯的“三低一高”电解质紊乱。另外,低血钾还可引起肌无力和肌麻痹。由于小管液中H+-Na+交换减少,亦可引起尿中大量丢失钠。患者偶可出现神经性耳聋。
3.骨病
由于低血钙而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出现骨痛,骨折等骨质脱钙现象进一步发展为软骨病(成人)或维生素C缺乏病(儿童)。
4.肾钙化与肾结石
由于大量排钙,尿枸橼酸盐减少而尿偏碱,极易使钙盐沉着形成肾钙化、肾结石,进一步出现肾绞痛,血尿与尿路感染。
5.肾功能损害
早期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可出现多尿,晚期肾小球受累可出现尿毒症。本病临床分以下4型:①肌病型;②骨病型;③尿路结石型;④不完全型。
检查
1.尿pH测定
尿pH反映尿中H +量,DRTA时,尽管血pH<7.35,但尿pH仍≥6.0,并且还可高达6.5,7.0以上。
2.尿可滴定酸及尿NH4+的测定
远端肾小管分泌的H+大部分与NH3结合成NH4+排出,另一部分以可滴定酸的形式排出,在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时,两者均明显降低。
3.尿电解质及尿阴离子间隙测定
DRTA大多有尿钠排泄增多以及尿钙增高,尿Ca/Cr>0.21,24小时尿钙>4mg /(kg·d),尿阴离子间隙=Na+K+ Cl-可反映尿NH4+水平,为正值时提示尿NH4+排泄减少,尿pH>6.0,HCO-排泄分数多<5%,尿 NH4+<500mmol/天,24小时尿Na+,K+,Ca2+,PO43-排出增多。
4.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
AG正常,血钾降低也是DRTA的重要表现,甚至为不完全性DRTA的惟一表现,血钠及血钙可正常或降低。
5.尿二氧化碳分压检测
DRTA时由于泌氢障碍,尿CO2不升高,尿CO2分压与血CO2分压差值<20mmHg,正常人>30mmHg。
6.24小时尿枸橼酸
DRTA时常减低。
7.血液检查
主要表现血K+,Ca2+,Na+,PO43-偏低,血Cl-增高,血浆HCO3-减少,CO2结合力降低。
8.影像学检查
可了解骨病情况并发现肾结石。
鉴别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有时可与尿毒症酸中毒相混淆,但尿毒症的代谢性酸中毒有氮质血症和血磷增高,鉴别不难。
由于遗传性特发性高钙尿症所致的肾钙化症,可引起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亦需与原发性者鉴别。此时的结石可为磷酸钙结石,但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RTA,最易和特发性高钙血症分不清,此时,可作氯化铵负荷试验。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则各有其临床特点。
DRTA临床上还应与肾小球性酸中毒、各种佝偻维生素D缺乏病、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相鉴别。
1.肾小球性酸中毒 既往有肾脏疾病史,有明显尿异常,常伴贫血与高血压,血Cr-多正常而血肌酐增高,血与尿pH一致性降低。
2.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有家族史,男性多见,尿检正常,无酸中毒,发作之前常有饱餐、高糖饮食、剧烈运动、外伤、感染等诱因。
3.家族性低磷血症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佝偻病症状与体征突出,但无酸中毒及其他dRTA表现。
并发症
营养障碍、维生素C缺乏病或骨软化症,部分发生肾结石或肾钙化,晚期发展成尿毒症,少数有神经性耳聋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占多数。75%为成人患者,70%患者为女性,可有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和(或)肾结石等。原发性者常为散发性,继发性者可继发于多种疾病。
预防
对于原发性遗传性原因所致的Ⅰ型RTA,尚无有效预防措施。而继发性疾病的预防应从治疗基础疾病入手,控制其发展致肾小管性酸中毒。对已病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展,争取预后良好。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病,对继发RTA应治疗其根底疾病,要控制和去除病因。如治疗肾盂肾炎,解除尿路梗阻等。目前尚无法根治病因的患者,要终身服药治疗,不仅纠正酸中毒,也可延缓骨病和其他并发证,使肾功能长期维持稳定。
1.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这是治疗的关键,补碱治疗非常有效。常用的有碳酸氢钠、枸橼酸钠、枸橼酸钾。据病情轻重可服用碳酸氢钠,重症酸中毒碳酸氢钠可静注。或用复方枸橼酸钠合剂口服。随着酸中毒的纠正,体钠消耗与尿钙、钾排量均减少。枸橼酸在肝内代谢转化成HCO3-,既能纠正酸中毒,又利于肠道钙的吸收,尿中排出溶解度大的枸橼酸钙,使肾结石肾钙化的危险减少,因此枸橼酸优于碳酸氢钠。碱性药物剂量需个体化,根据血pH值、C02CP及尿钙排量加以调整,其中24小时时尿钙排量(<2mg/kg)是指导治疗的敏感指标。纠正酸中毒治疗中注意减少食物中固定酸(SO42-、Cl-等)入量,低硫蛋白质饮食,低盐饮食减少氯离子。
2.补钾
纠酸开始即予补钾,特别重症低血钾者应在纠正酸中毒前即开始补钾,避免诱发低钾危象。原则上无论血钾低否均要补钾,同时也应补钠。可选用枸橼酸钾合剂,或用枸橼酸合剂。一般低血钾时口服10%枸橼酸钾。忌用氯化钾,否则会加重高氯血症,只有严重低钾(<2.5mmol/L)危及生命时方可静脉缓慢滴入氯化钾,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氯化钾成1%溶液,每小时输入1克,同时作心电监护。补钾时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因肾小管功能调节差,大量补钾使H +-Na+ 交换减少,酸中毒加剧,还使尿钠、钙排出增多,产生低钠、低钙血症而发生手足搐搦症,故纠酸补钾时也宜补钙。
3.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的预防和治疗骨病
RTA合并骨软化症、佝偻病等骨病或缺钙严重时可给予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需要时选用维生素1,25(OH)2D3。随着临床生化好转,当血磷升高,碱性磷酸酶(AKP)降至正常时可减量或停用(血钙I≥2.5mmol/L)。以免发生高钙血症与维生素D中毒,因维生素D2易使尿钙增加,故应要慎用,以防维生素D中毒和肾钙化。同时补充高磷饮食、蛋白合成剂等,尤其对生长发育期的病儿更应注意。但并发肾钙化、肾结石者则不能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另外,还可给苯丙酸诺龙治疗骨质疏松,促进骨质生长。
4.不完全性RTA
可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治疗,与治疗特发性高钙尿症一样。
饮食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先天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疗法。饮食上以碱性食物、富含钾食物(西瓜、桔子)、含维生素D(鱼肝油)的食物为宜。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忌食用:
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饯、水果罐头、汽水、果汁、甜饮料、果酱、冰淇淋、甜饼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点等。
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猪油、黄油、奶油、肥肉,对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更应特别注意,应该不用或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