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不读《史记》
原文:
宋荔裳方伯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 中文名称 进士不读《史记》
- 作者 王士祯
- 性质 古文
- 意义 反映八股文对人的毒害
注释 :
1.塾:学堂。
2.遂:于是。
3.亦:也。
4.佳:好的;美的。
5.益:好处。
6.岸然:严肃的样子 。
7.对:读。
(1) 以《史记》对:(对)
<回答>
(2)遂取书阅之:(隧)
<于是>
(3)不数行辄弃去:(数)
<几>
2.用现代文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补充说明 :
(1)关于"太史公":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赠送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2)关于"甲榜":
清朝科举,乡试即举人试,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会试即进士会试,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分别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甲榜,是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3)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代初散文学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
译文:
宋荔裳(方伯):清朝时对布政使{官名}的称呼)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某一天)有一个表情严肃的人走了进来,(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问他:"(你这个)小孩子在读什么书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在读《史记》。老甲榜(又)问他:"什么人所写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太史公写的。"老甲榜(奇怪地)问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进士?"宋荔裳说:"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老甲榜于是(装腔作势地)取过《史记》来看,看了没几行,就丢下书,说:"也不见得好,你读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完)就仰着头走出去了。
评价:
明清两朝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体作文章,文章题目都从四书中来,并且要求文义必须以朱熹的集注作为准绳。一些读书人终其一生只在钦定的几部书里讨生活,以割裂经义为能事,不知《史记》为何书,不知太史公为何人,就毫不奇怪了。然而,这样愚妄无知的人偏能金榜题名,这真是对科举制度的莫大讽刺。
作者:
王士祯(1634-1710),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汉族,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李攀龙),然传其衣钵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