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由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叶连娜·德罗边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等参加演出的战争片。
该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德寇的故事 。
该片于1972年12月6日在苏联上映。
- 中文名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类型 战争
- 外文名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主演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叶莲娜·德罗佩科,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
- 出品时间 1972年
剧情简介
1942年夏天,瓦斯科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寇。于是,瓦斯科夫带领一支由丽达、热妮娅、丽萨、加尔卡、索妮娅等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班长丽达受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科夫,她托付瓦斯科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科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德国俘虏们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安上假手的瓦斯科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
准尉瓦斯科夫 |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
丽达 | 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 |
热妮娅 | 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 |
索妮娅 | 依丽娜·道尔伽诺娃 |
布里奇基娜(丽萨) | 叶连娜·德罗边科 |
加尔卡 |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 |
伊尔戈 | Yuriy Sorokin |
鲁任少校 | Georgi Martynyuk |
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 布里奇金斯 |
奥夏宁 | Борис Токарев |
少校 | Алексей Чернов |
基里雅诺娃 | Людмила Зайцева |
玛丽亚·尼基福诺夫娜 | Алла Мещерякова |
波利娜·叶戈罗夫娜·叶戈罗娃 | Нина Емельянова |
米沙 | Игорь Костолевский |
职员表
原著 |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
---|---|
导演 |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
编剧 |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
摄影 | Vyacheslav Shumsky |
配乐 | Kirill Molchanov |
剪辑 | Valentina Mironova |
艺术指导 | Sergei Serebrennikov |
角色介绍
![]() |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饰演瓦斯科夫 准尉。文化水平低,憨厚老实,但有点古板,手下这群爱美、爱笑、爱幻想的姑娘们让他很头疼。表面上对战士很严酷,经常训人,实际上感情丰富,喜欢这些活泼可爱的女战士。在战斗的紧急关头,他勇敢地保护着姑娘们。 |
![]() | 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饰演丽达 班长,高射机枪手。因为丈夫牺牲,所以平时落落寡欢,不苟言笑,但是对爱人、对战友都充满真挚的感情。她常常在晚上溜出去看望年幼的儿子,某次在回驻地的路上偶然发现德国伞兵。 |
![]() | 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饰演热妮娅 高射机枪手,天生丽质,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个性直率泼辣,敢作敢为,聪慧善良,充满了朝气和魅力。她爱美、爱生活,敢于不顾一切追求所爱的人,她的这种强烈的追求也感染着女战友们。 |
音乐原声
类型 | 曲名 | 作曲 |
---|---|---|
插曲 | 《寻找》 | 莫尔恰诺夫 |
幕后花絮
- 和小说的作者瓦西里耶夫一样,罗斯托茨基也参加过卫国战争并受重伤,是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救了他。这段经历始终影响着他,并且成了后来他导演拍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生活源泉 。在拍戏时,特别是给扮演女兵的演员讲戏时,他常常不由自主地落泪 。据瓦西里耶夫回忆,罗斯托茨基曾重复20次拍摄一个场面,每一次都是流着泪拍摄的 。
- 本来导演想把该片做成一集,比一般影片的时间长一些,但发行部门不同意,只好把影片剪成两集 。
- 该片从春天一直拍到秋天,拍摄现场条件艰苦,而罗斯托茨基托着一条装着假肢的残腿,坚持指挥拍摄,以致于有几次不得不叫救护车到拍片现场,请医生为他的断腿上药包扎 。
- 扮演准尉安德烈拍该片时只有25岁,而他要扮演的是个40多岁的中年人,为了看起来成熟一点,他特意留起了大胡子 。
- 电影中使用的是二战留下的旧武器,虽然经过修理,但拍戏时还是出现了险情,在拍摄完准尉打死德国兵的镜头时,使用的是教练弹,但扮演德国兵的演员站起来时满脸是血,原来,摄影师让他背部离镜头近一点,他离得太近了,尽管用的教练弹也让他受了伤 。
- 女演员们专门接受了操作高射炮的训练,演丽达的演员在练习时踩了发射的踏板,却忘记抬起来,高射炮一直在开火,结果把另一个女演员震昏了 。
- 丽达的扮演者在拍就义的场景前,听医生介绍了人受伤时的样子,比如不停呻吟,总是口渴,于是,拍戏时,她就躺在那里不停地大口呼吸,结果眼前一黑就真的昏过去了 。
- 演热妮娅的演员觉得自己的角色就义时应该表现得英勇无畏,要唱《国际歌》,而且还要用德语唱。但是按她的想法拍了几次,效果都不是太好。后来导演开导她说,热妮娅当时心里也很害怕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这下子她才找到了角色的感觉 。
- 丽萨陷入沼泽那场戏是在真的沼泽里拍摄的,导演要求演员整个人沉下去之后,沼泽的表面必须一点波纹没有,所以她要呆在水里面憋气,等到沼泽平静以后再出来。剧组人员给她准备了专用防水服,让她头朝下沉在水里。她在水里晃来晃去想上来,导演却命令她接着沉,结果,她从水里出来后全身满脸是泥。然而导演不满意,让人拿走防水服,要她把头部全部没入沼泽,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她又在里面沉了很长时间 。
幕后制作
剧本改编
在原作小说改编成剧本时,罗斯托茨基和瓦西里耶夫知道囿于电影艺术的特点,不可能像小说一样具体描写每个姑娘的性格经历。但是,如何从她们的经历中提炼她们的性格,表现她们的共同点,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们许久,直到文学剧本完成和修改文学剧本时还没有定论。罗斯托茨基表示他不想把剧本删成与女主人公战前经历有关的许多补充片段,而是想让那个时期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规定的情境中,像姑娘们回忆她们的过去一样。这个提议得到瓦西里耶夫的赞同。他们分析,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经历相差甚远,但她们有个相似点就是"爱情",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爱情。于是,他们在影片中利用这个共同的切入点表现姑娘们的过去经历 。
删减风波
为了展现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勇敢面对残酷战争的强烈反差,罗斯托茨基安排了一场女兵沐浴的戏,一开始女演员们对于裸体出镜有顾虑,导演为做她们的工作,阐明这个场戏的意义,终于说服了演员们 。这场戏总计拍摄1000米胶卷,而剪辑时只留下30秒钟,而且还做了模糊处理。然而当影片送到苏联国家电影局在审查时,这30秒仍然被审查官剪掉了 。为了这30秒的镜头罗斯托茨基反复申诉,甚至把全片送给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审看。最终,由于勃列日涅夫的干预,这30秒的画面得以保留在公映版本中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结果 |
---|---|---|---|
1973年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获奖 |
全苏电影节大奖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获奖 | |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提名 | |
1975年 | 国家文艺奖金(电影部分)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获奖 |
制作发行
发行信息
上映国家 | 上映时间 |
---|---|
苏联 | 1972年12月6日 |
东德 | 1973年5月4日 |
芬兰 | 1973年12月6日 |
匈牙利 | 1973年11月5日 |
影片评价
该片采用了独特的蒙太奇手法,用色调穿插的方式来表现不同的时期:朴实的黑白色调用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柔美明丽的彩色则出现在女兵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场景。电影中的几位女演员在外形上算不上靓丽,但她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定和贴近时代感的气质让人们不得不折服。但是,罗斯托茨基将重点放在那场战斗上,对于每个人的私生活和背景都是一笔带过,对于人物的塑造难免显得单薄和空洞 。(新浪网评)



该片的编导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回忆妇女们在战争中的英雄业绩)形成全片的艺术构思,细腻而丰富地抒写妇女与战争结合中的动人篇章。这个构思的动人之处在于,影片没有停留在对于妇女战斗业绩的可歌可泣的一般性描述,而是把笔触深深伸向女战士们的心灵 。(新浪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