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死海

运城死海,即运城盐湖,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新生纪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运城盐湖可同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蕴含七种常量和十六种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体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肤,所以运城盐湖被誉为--中国死海。
- 中文名 运城死海
- 释义 运城盐湖
- 形成时间 5亿年前
- 形成原因 大量含盐类汇集
简介
盐池又名盐湖、银湖,位于山西运城市南1公里,中条山下,涑水河畔。由鸭子池、盐池、硝池、镁池等组成。盐池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盐湖 。
运城死海与著称于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样,同属内陆咸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为主,运城盐湖黑泥以硫酸盐为主,两者都富含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元素,且均在同一数量级上。对人体的健康 作用"异湖同功"。
运城盐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泊,面积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开发历史。盐湖南依苍翠高峻的中条山,北靠峨嵋鸣条岗,东连涑水瑶台,西接黄河古渡。湖内银泊万顷,浩淼广阔,芦苇湿地环绕,水禽候鸟族聚。
运城盐湖曾以其4000年的产盐史闻名全国。封建社会,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南端,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六个澳门.他以其含量高及微量元素丰富而被誉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有文字记载的产盐史达5000多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清朝末年,庚子赔款协定也用运城盐池的盐税作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赔款抵押。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纷纷来盐湖考察盐产、盐运,研究厚重的盐文化,探索财富的来源。南风集团又深度开发运城盐湖,进军旅游产业,打造了堪与以色列死海相媲美的中国死海,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观赏、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名地,"神奇死海――健康之旅"的品牌形象已在国内外市场形成影响。
成因
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形成了盐湖。
历史沿革
封建统治者认为盐池岁收丰稔,"悉为神灵所赋",很早就建庙祀典。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今安邑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吕忱云,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可见早期的盐宗祠是祭祀黄帝之臣宿沙氏的。据传该祠建于三家庄乡庙村,可惜早已没有遗迹。唐大历十二年(777)十月,唐代宗诏赐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列入祀典,永远奉祀。不久,礼部尚书崔纵在运城市南门外的卧云岗建灵庆祠(今池神庙)。宋崇宁四年(1105)盐业大丰,宋徽宗为谢池神佑护,诏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大观二年(1108)又进爵为王,并对池神庙整修奉祀。明代不再乱加封号,且正号为"盐池之神",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清代虽也多次重修,但庙之规模仍然保留有明代形制。 池神庙总面积2.6万平方米,依据地形建在一个30°的斜坡上。殿宇错落有致,规模壮观,建筑宏伟。卧云岗最下端临盐池原建歌薰楼,往北即为舜帝弹琴木牌坊,相传舜帝当年曾在此弹琴歌唱。《南风歌》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过木牌坊,绕过日月井,穿过"地宝天成"牌坊,直达"海光楼"。置身此地,万顷银海尽收眼底,"纵大观于奇幻兮,川原亥其瞩望",过海光楼,是规模宏大的连三戏台,戏台建在3米高的台基上,座南朝北,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台下开圆拱过道,既可供行人来往,又可扩大音响效果,可谓匠心独运。 过了戏台,是建于2米台基上的献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四周有石雕护栏。它不仅是官吏祭祀三殿诸神的场所,也是达官贵人看戏的地方。
献殿后面是池神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列着三座大殿,规模相近,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为正方形,重檐九脊歇山顶,琉璃瓦脊兽构件。建筑工艺高超,气势恢宏。据庙内碑刻载,明万历间,中殿奉东西盐池之神,左殿奉条山、风洞之神,右殿奉忠义武安王之神。万历十五年(1591)御史蒋春芬修庙时,改左殿奉中条山之神,右殿奉风洞之神。在池神庙东另建武安王神庙。 过三大殿,东北角为雨神庙,西北角为甘泉庙。 池神庙屡遭天灾兵祸,大部分建筑已荡然无存,仅遗存三大殿和连三戏台及东西厢房等建筑。自1986年始,占用单位运城盐化局自筹资金130万元,已将三大殿修葺一新,并计划将其余古建筑逐一修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