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

达氏鳇(学名:Huso dauricus)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千克。
分布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该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 达氏鳇
- 拉丁学名 Huso dauricus
- 别称 鳇鱼、黑龙江鳇、鲟鳇鱼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简介
分布
达氏鳇的体形较大,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及与其较大支流相连的湖泊,尤其以黑龙江中游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等水域,嫩江下游也偶有发现。
此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 达氏鳇为底层鱼类,喜欢分散活动,成体多在深水区,很少进入浅水区。幼体在河道浅水区及其附属湖泊、泡沼中育肥、生长,平时栖息在大江的夹心子、江岔等水流缓慢、砂砾底质的地方。
习性
觅食游动活跃,一年四季觅食,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性成熟的个体,在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达氏鳇性情凶猛,为大型的肉食性淡水鱼类。幼体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小鱼、小虾、昆虫幼体等。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有长吻型和短吻型两种类型。
历史
渊源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

价值
黑龙江省的鲟鳇鱼肉含有比其他鱼类高出3~5倍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造血维生素叶酸,而且赫赫有名的鱼子酱就来自其卵,经济价值很高,出口价格每斤高达近300美元。

特征
达氏鳇性成熟年龄较晚。雄性为12龄以上,雌性为16-17龄,一般怀卵量为25万~400万粒,平均为100万粒。 达氏鳇为长寿型鱼类,平均在40~50龄以上。个体大,生长速度快,寿命长,是淡水中最大型鱼类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最大个体长达5.6米,体重达1000千克以上。
保护
达氏鳇虽未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其认定为濒危物种。
最新新闻
2014年8月29日黑龙江省富锦市4位渔民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深水区域捕鱼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长约2.5米的大鱼,4人合力将它打捞上岸,过秤一量足有537斤重,在现场的人惊呼不已。好心人戴洪娟女士用6万余元从渔民手里买下这条大鱼,随后将其放回江中。
2015年5月19号抚渔民李敏和两个伙计在捕鱼作业时,捕获到一条长2米重700斤的大鳇鱼.一辆小货车只能装下半身.这条鱼被一位黑河的客商以9.5万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