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猝倒病
辣椒猝倒病俗称小脚瘟、卡脖子,是由瓜果腐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辣椒猝倒病是苗期主要病害,常常造成烂种、幼苗猝到,严重时成片死亡,耽误农时。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辣椒猝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2月至翌年2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偏少的年份发病重;苗床间排水不良、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的发病重。
辣椒猝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质育苗,控制育苗环境;对苗床进行消毒,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 中文名称 辣椒猝倒病
- 别名 淬倒病
- 为害植物 辣椒
- 为害部位 茎基部
- 病原 瓜果腐霉菌
病原特征
病原为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其菌丝体发达呈白色棉絮状,直径42-98微米;孢子囊丝状,不规则膨大,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泄管,泄管顶端着生一孢囊,孢子囊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藏卵器平滑,顶生或间生,雌雄异丝,通常一个藏卵器只与一个雄器相结合。壁平滑,不满器。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至15℃;最适发病环境,日均温度为2-8℃,相对湿度85-100%;最适感病生育期在发芽至幼苗期。发病潜育期2-3天。
为害症状
辣椒猝倒病
辣椒猝倒病主要危害未出土或刚出土不久的幼苗,大苗很少被害。
幼苗染病,受害后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绕茎一周后形成缢缩,往往子叶未凋萎,幼苗即突然折倒而贴伏地面,但植株仍保持青绿色,故称猝倒病。干燥时,水腐的茎部干枯、缢缩呈线状。
发芽期染病,发病严重时造成烂种烂芽,使幼苗不能出土。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条件适宜萌发侵染瓜苗引起猝倒。通常病菌靠灌水或雨水冲溅传播。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辣椒猝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12月至翌年2月。年度间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偏少的年份发病重;苗床间排水不良、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湿度偏大的发病重;苗床土壤中含有机质多、且施用了未腐熟的粪肥等不利于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也易诱导辣椒猝倒病发生。育苗期应严格控水,浇水时要小水勤浇。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优质、丰产品种,如陇椒5号等。
- 质育苗:采用营养钵、营养盘、无土基质育苗。
- 控制育苗环境:育苗床和生产温室分开。子叶期要及时分苗,适当通风放风,控制幼苗徒长。可采用电热丝等提高日光温室育苗时的温度。在晴天喷洒灌水,切忌大水漫灌、阴天灌水、下午灌水。
化学防治
-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95%恶霉灵原药(绿亨一号)1克,兑水成3000倍喷洒苗床。也可按每平方米苗床用30%地菌光2克、或30%多·福(苗菌敌)可湿性粉剂4克、或重茬调理剂4克、或50%拌种双粉剂7克、或35%福·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2-3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兑细土15-20千克,拌匀,播种时下铺上盖,将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
- 药剂防治:及时做好病害的预防。及时检查苗床,发现病苗立即拔除,并喷洒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1000倍液、或15%恶霉灵(又名土菌消、土壤散)水剂700倍液等药剂,每平方米苗床用配好的药液2-3升,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喷药后,可撒干土或草木灰降低苗床土层湿度。苗床病害发生始期,可按每平方米苗床用4克敌克松粉剂,加10千克细土混匀,撒于床面上。灌根也是防治辣椒猝倒病的有效方法,发病初期选用根病必治1000-1200倍液灌根,同时用72.2%普力克4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会更好。
病害区别
辣椒猝倒病与生理沤根的识别,通常沤根是因低温、积水而引起的生理病害,一般发生在搭秧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秧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原有根系逐渐呈黄锈色腐烂,无新根或基本不发新根,根皮呈现铁锈色腐烂,地上部萎蔫,且易拔起,导致幼苗死亡,严重时也成片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