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江三宝侗寨

车江侗寨 也称"千户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 从榕江县城过了榕江大桥往北就是车江万亩大坝。都柳江支流寨蒿河流经笔架山下,连接沿河5个村的侗寨。因河中有巨石三块,"三宝"因此得名。
- 中文名 车江三宝侗寨
- 也称 "千户侗寨"
- 长 15千米
- 离榕江县城 5千米
车江三宝侗寨
"三宝"侗寨绵延约有15千米,除非有很充裕的时间,否则很难一一走到。离榕江县城5千米左右可以看到一座木结构寨门,上面写着"天下第一寨",这是较有规模的古榕群景区。景区由章鲁、寨头、莫堂三个村组成,共800余户,3000多人。
进寨后来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现有古榕38株,彼此之间根系相连,枝叶相接,像一个绿色天盖。据说以前有更多的榕树,解放后大多被砍伐了。所有的古榕都已经被保护起来。
在古榕群间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当地人叫花街。这条街大概0.5千米长,鹅卵石镶嵌成了十二生肖的图案。走到路的尽头还能看到一座雕塑,由一男一女组成,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秦娘美》,据说是一个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而这里就是秦娘美的故乡。
作为侗族最集中的地区,车江最大特点是鼓楼众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车寨鼓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至今有120多年历史。近年新建的更是侗寨鼓楼之最。除了鼓楼外,在"三宝"侗寨见得较多的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称为"萨玛祠"(萨玛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萨玛"的祠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整个三宝侗乡共有9座。祠庙内都有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头垒成石堆,中间插一把半开的纸伞,周围有12或14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剪纸。这些木椿、石堆表示"萨玛"之位。祠庙外都种植有一株常青树,象征圣母"健康长寿"。
古榕最密集的地段在车江荫塘寨到章鲁寨约1千米的河岸,共有54株。天造地设,组成了世界罕见的古榕群。建议你找一家小店买点甜米酒,味道不错,请周围的人喝点,他们也许会盛情邀请你到他们家去歇息或吃顿便饭。甜米酒不能喝太多,这东西后劲不小。
沿着河堤走可到车江河水泥桥。旁边有一棵榕树包着一块石碑。这里原是一个渡口,民国的时候村民为了记住捐资修渡口的人在此立了块"公德碑",立碑时旁边有一株榕树,结果岁月流逝,榕树慢慢将碑包入了自己的怀里。都柳江从车江侗寨旁缓缓流过,江面宽阔,江水清澈,可以看到妇女们在江边洗菜、洗衣服、洗头,男人们挑着稻谷从木板桥上走过。而寨子的另一面就是公路,车流不息。
景点信息
地址
位于榕江县城5公里
交通
从榕江县城坐三轮车或公交车。另外任何去黎平方向(而不是从江方向)的小巴都会经过此地
旅游小贴士
这里的风景很好,除了当地民族衣饰外,还有不少出售纪念品的档摊,并出现游船、度假村、餐厅、风情园之类的旅游设施,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景点"了,榕江县城的人们节假日也会来这里玩。
景点相关资料
景点相关资料
一、车江侗寨概况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章鲁村(四村)是我国南部侗语标准音所在地。《珠郎娘美》拍摄地。离榕江县城5公里。寨子很大,江边有不少古榕。三宝侗寨属榕江县车江乡,位于县城以北黔东南最大的平坝上。整个三宝侗寨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寨子组成,绵延十余公里,可分为上宝、中宝、下宝三个部分, 是侗族极为密集的地方,是全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千户侗寨"的称号绝对当之无愧。
景区由章鲁、寨头、莫堂三个自然村寨组成,有800余户,3000多人。游人到此,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拔地而起的20余层的七彩鼓楼,鼓楼是新建的,因此外观虽然很漂亮,味道却差了很多。寨子里则是一幅幅侗族生活场景的画卷:这里家家务农,户户纺纱。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寨头村是侗语标准音的发源地,也就是说,这里的侗语是侗族的"普通话"。
从荫堂寨到章鲁寨,约1公里的河岸是古榕最为密集的地段,组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古榕群。这些榕树根叶茂盛,是车江侗寨的"风水"林。一棵棵高达二十余米、胸围达三米以上的古榕树,就如同一把把巨大的绿伞,傲然撑展在河堤上。这些倔强的生命所造就的种种离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河堤上游的一株古榕竟将一座功德碑用根须层层包裹起来,人称"古榕包碑";一棵树上长出了榕树和苦楝树,成为榕树与苦楝树的合体,别号"生死恋";一棵古榕树与一棵古枫树相拥而生,长成了"至爱榕枫"……
在河畔遮天蔽日的古榕树荫里,一座白色大理石塑像分外耀眼。塑像中的男女名字叫珠郎、娘美,一对生相俊美的情侣,因为极其悲壮惨烈的情事而为人们所惦念。有关于他们的故事,石碑上有简要的记述,而听寨子里的老人娓娓道来,就更多了几分哀怨几分曲折。
民俗文化
萨玛节
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祭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在侗语中,"萨玛"是汉语的大祖母的意思。
"萨玛节"的来历 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节日是为了纪念侗族一位英勇善战,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女首领。人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
百家饭
榕江县车江侗寨流行"吃百家饭"习俗,村里有喜事,每家都做上一个菜端来。大榕树下,一摆就是10多米长,父老乡亲互敬酒菜,别有一番情趣。
行歌坐夜
"行歌坐夜"是车江三宝地区的恋爱习俗。每当夜幕降临后,姑娘们常聚在一起纺纱唱歌。这时,小伙子们就会来伴在姑娘身旁,拉响牛腿琴来获得女孩的芳心。
爬窗孔
孔是非常古老而有趣的侗族青年的求爱方式。这种方式被人们称为"悬在楼窗上的恋情"。当夜深人静时,小伙子会带着自制牛腿琴,必须经过"爬窗孔",双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伙子才可以请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
民间流传歌
三宝侗族民间流传歌
琵琶歌:当地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做月时唱的主要歌种。用侗族琵琶为主要的伴奏乐器,用果吉为协奏乐器,因此叫做琵琶歌。上个世纪50年代,车江琵琶歌就走出侗乡,登上大雅之堂。
拦路歌:三宝侗族地区侗族村寨之间展开"为业"(集体做客或是集体迎客)活动,在客人即将到来的时候,主寨在村口拦路,客人到来时不让进寨,先对歌,主人唱拦路歌,客人唱开路歌,这是当地侗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迎宾仪式。多采用这种方式迎接贵宾。
酒歌:三宝侗族男女青年同桌用餐时相互劝酒对唱的歌种,也用于客人敬主人或主人敬客人的场合。要数婚礼时伴郎和伴娘酒宴的对唱最为热闹,听众挤满堂屋内外。
龙歌:春节玩龙时,接龙寨的姑娘在舞龙结束后抢龙宝到姑娘堂,玩龙的后生追尾过去,男女双方隔着大门坎对唱的歌种,多用酒歌曲调演唱,俗称"抢宝对歌"。
儿歌:大人诓儿时唱的歌或是小孩游戏娱乐时唱的歌。三宝地区各所学校都把侗族少儿歌曲引入课堂,儿歌的演唱在这一地区蔚然成风,车民小学的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成为侗乡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叙事歌:由民间艺人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歌,有用果吉伴奏自拉自唱的,也有用酒歌曲调演唱的。
侗戏:上个世纪40年代,侗戏才从九侗地区传入三宝地区,一传入就被当地的侗族群众接受,各寨先后成立侗戏学演。1984年车寨鼓楼文化站东西排演当地戏师
景点图片
进寨后来到都柳江沿岸可看到一大群古榕树。这些榕树大概植于清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
这是侗寨中往往必有的萨玛祠,每年三宝侗寨的祭萨都很隆重。
车江侗寨风情的吊脚楼
走入了如诗如画的古榕群。这是在珠郎娘美的雕像前的大榕下的浪漫歌声。
这是榕江一个苗族支系的服饰。
标志建筑服饰
萨玛祠
三宝侗族信奉女神萨玛,现坝区十村九寨尚存萨玛祠12处。萨玛祠有专人管理,每月初一、十五烧香上茶祭祀;每年正、二月间要隆重祭祀,祈求萨玛保佑村寨子人丁安宁,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萨玛节期间,全族妇女盛装打扮参加祭祀活动,踩路、多耶、盛况空前。有人赞:萨玛节就是三宝侗族的妇女节。
车寨鼓楼
该鼓楼位于车寨大寨的北端,距离县城2公里。它的前身是典型的侗族鼓楼,建于前嘉庆年间,毁于咸同乱世。光绪17年在原基础上重建,仿汉族阁楼外形,侗语仍称"白",其集会、仪式、娱乐的活动内容不变,是侗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车寨鼓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肩顶木质结构,有楼梯登上二楼、三楼观赏。底层设有戏台,供侗戏班演出。自道光以来,鼓楼开设学馆,培养了杨廷芳(举人)、杨志太(拔贡)等一批侗族文人学士。道光乙已年,郑子伊任古州训导兼榕城书院主讲时,于重阳节应友人杨廷芳之邀赴车寨过节,饮酒于车寨鼓楼,写下了赞美侗寨鼓楼的诗歌一首。诗云:"巨阁峥嵘突跨空,天教泥爪印飞鸿。有缘风日归足底,无限江山在眼中。他日世谈王口胜,重阳会友七人同。不应载酒堂变路,止属当年玉局翁。"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冬,全国性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在此召开。
三宝鼓楼
该楼建于2001年秋,位于寨头车江古榕群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楼高36.8米,21层。配有寨门和长廊。三宝鼓楼建成当年,因其"最高、最大、层数最多",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12月20日颁发"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入编《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服饰
三宝侗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女子服饰古朴大方,分裙装和裤装两种。裙装已经不是生活用装,只有祭祀的时候才穿。裤装是对生活用装,上装分冬夏两种。冬装为无领右衽中长上衣,多为青黑色,脱肩、胸匾、袖口饰蓝干,夏装式样同冬装,不饰蓝干,多为蓝白两色,白衫袖口绣有黑白花纹图案。盛装式样无异,只是布料有别,多为绸缎或细布。下装为管裤,裤脚加滚边,没有冬夏之分。发式,着木梳挽于或盘于头顶,平常不插饰物。首饰多为银饰,有银花、银链、银镯、银耳环等,金饰多为金戒指,玉饰多为玉镯。除了手镯外,其余首饰着盛装时才佩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