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是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谈婚的美好时机。
- 中文名称 菜、踩花节
- 节日时间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
- 节日类型 民族节日
类别
民族节日
.

简介
踩花山
是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 踩花山 是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

苗族风情
每年正月初三是苗族传统的"踩花节",在毕节市60多公里,在川滇公路旁的月亮岩镇大和套树花山节时,四川、云南的苗族同胞都要赶来参加节庆,真是热闹非凡。这里的踩花节适逢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这又给花山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使之更加热闹。"踩花节"、"跳花节"等活动不仅是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自由谈婚的美好时机。每逢"踩花节"或"跳花节",苗家的男女青年都要佩带漂亮的首饰,穿上美丽的新装,云集花坡场唱情歌、跳芦笙舞,在边歌边舞中各自挑选自己的意中人。苗家小伙抱着芦笙来到相中的姑娘身边,互相对歌表达爱慕之情。 对罢情歌,双双离开花场到花场附近的石桥上走三遍,叫"踩桥",表明两人的爱情如脚下的石桥一般牢固。直到夜幕降临,两人依依惜别。每当婚丧嫁娶,赴集踩花之时,各地苗族特别是妇女们都要把她们经过多年辛劳纺织、刺绣、缝制而成的盛装穿去比美。若你能有机会在此时此刻亲临现场,就会目睹那各式各样的服装把整个山头装饰得繁花似锦。此种情景,足以使人留恋忘返、久不思归。
.

踩花节
活动时间:阴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八日(前后三天)。
活动情况:节日里,俐侎男女,各带情物数件,到聚会地点、打歌唱调,青年人以机会寻找意中人,互赠信物。古历二月八日这几天,聚会于温泉边,白天洗澡,晚间打歌唱调。
历史源流:过去为俐侎青年男女寻找伴侣的社交活动。现在作为一种娱乐聚会,也时也有其他族人群众参加。
流传地点:幸福镇帮信村、勐底村。
花坡节
"跳花节"也叫踩花节、花坡节,(苗语NGHOUKDAOX,NGHOUKZHAB)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会交际的最佳场所,种种歌舞交往伴随着感情的发展,也在此时表现出来。苗族男女青年们"情歌声声传与男,芦笙悠悠动女心,跳花节日来相会,山路林荫绕深情"。"跳花节"是苗族传统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的节日有地区性的不同,但过苗年的都是一致的。苗族的跳花节是集歌舞、芦笙、表演、服饰展示、民族文化交流、商品贸易的场所,也是苗族的社会交际集会场所,是苗族大型而统一的节日。苗族跳花节场地全市计有固定花场七处等,"跳花节"的时间各地有所差别,亮岩镇核桃树花场(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举行)、阿市苗族彝族乡阿市花场(农历七月初七举行)、燕子口镇大南山花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八寨镇八寨坪花场(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举行)、龙场营镇箐口花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水箐镇小乾河花场(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岔河镇戈乐花场(农历正月初十举行)。
素称万人花场的亮岩镇核桃树花场,距山区60公里,位于川黔滇三省交界处的川滇公路703县道(原321国道)路旁。参加的人员都是同一服饰、土语,川黔滇三省临近的苗族同胞来参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年一度的"跳花节",一年比一年热闹,不但是苗族来参加跳花节,而且还有汉、彝、白、蒙、回等民族也参加了跳花节,现在的"跳花节"已经是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平等繁荣、和谐的民族大团结的节日。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一提到苗家谁也不会不联想到他们美丽的服装、活跃的舞蹈、动人的唱歌。苗族音乐,内容丰富,曲调委婉,节奏明快,格调清新,风格独特。主要有独唱、对唱、合唱、说唱等形式。演唱时,不需道具、布景、伴奏,都是以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曲调进行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苗族的音乐有民歌、芦笙(苗语GHENGX)、唢呐、木叶、箫、口弦乐曲等。每类乐曲又各有若干种,同种类又存在地区差别,同一地区又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有所不同,又有不同的曲调。
苗族舞蹈起源
苗族舞蹈起源很早,以芦笙为伴奏的舞蹈称芦笙舞,是苗族的主要舞蹈形式。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芦笙舞。芦笙舞的舞步形式复杂多变,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几种类型。以集体舞的场面最热烈,而且独舞和双人舞的技巧最复杂。芦笙独舞集一切芦笙舞技巧于一身,以川黔滇方言的小芦笙舞的技巧最为典型。如在苗族传统的跳花节,表演者要吹笙爬上花杆,取下杆顶物件。下到离地五尺处,要翻筋斗落地,期间笙声不断,可谓奇特。这种惊险的表演形式很多,有"倒立、踩鸡蛋、肩上托人、翻板凳、走竹杆、旋方桌、滚水碗"等。既表现娴熟的技巧,又表现出顽强的精神。苗族芦笙舞是丰富多彩的,曲牌多,舞步美,普及广,技巧高,特色浓郁。各支系的芦笙舞曲调有差异,芦笙舞也有差异,可谓各有千秋,风采各异。苗族的芦笙大多在各个节日举行,极富群众性。芦笙是苗族音乐的表现载体,是苗家人创造的乐器。当你走进苗族芦笙的世界,就会肃然起敬,惊叹不已。可谓"参差六竹管,长声宏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旋,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山满",它是苗族人民的灵魂寄所。苗族吹木叶,历史悠久,木叶的发音,极其高昂、自由。虽是很单纯,却很高爽,大有秋高气爽。如用三四个人合奏,特别悦耳。假使走到苗寨去,随时都听得着苗家人用木叶吹着他们的情歌曲调。苗族青年时常用它来作传递爱情的交际工具,现己由民间娱乐搬上艺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