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又称超级台风或超级强烈台风,中国气象局缩写SuperTY,香港地区天文台缩写SuperT.,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缩写STY。超强台风是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这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中最猛烈的分级,即低至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115节,高至或超过185节。 这种风力,陆地少见,极具破坏力。在海上,海浪为逾14米或以上的极巨浪,漫天白沫,能见度极低的情况。故超强台风的风力明显更甚,其具有灾害性的破坏力。
- 中文名称 超强台风
- 外文名称 Super Typhoon
- 类型 热带气旋
- 风速 大于或等于51m/s
- 风速等级 16级、17级及以上
简介
超强台风(Super TY):是指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我国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 根据2006年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的最新《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新增"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两个台风等级,对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的台风强度做出更准确的表述,能使各地适时启动更高的监测、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等预案。
定义分级
此级别于中国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的分级中称为"超强台风",定义为热带气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51米/秒以上,区别是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使用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而香港天文台则采用10分钟平均风速;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中亦称为"超强台风",不过定义为风暴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20公里以上,用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至于韩国气象厅中同样称为"超强台风"的,定义则为每小时160公里以上;而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以及1991年之前中国台湾"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热带气旋分级中,分别称为"超级台风"及"超级强烈台风",并定义中心附近持续风力为每小时130海里以上(即每小时240公里以上),但采用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
中国
"超强台风"是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2006年起使用的分级,作为分别台风级热带气旋的最强级数。(香港天文台在2009年改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亦新增了此分级。)
中国香港
在香港天文台旧分级制或世界气象组织之建议分级中,"台风"已经泛指热带气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达每小时118公里以上,属飓风程度,即是蒲福风级的12级风力。这种风力,陆地少见,极具破坏性,即使坚固的建筑也会受损;在海上,会出现波高14米以上的极巨浪,漫天白沫,能见度极低。故超强台风的风力明显更甚,具有灾难性的破坏力及伤亡,甚至灭村。
中国台湾
1991年之前,中国台湾"交通部中央气象局"有设立"超级强烈台风"等级,设置于该部门的"强烈台风"分级之上,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热带气旋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可达每秒67米以上(即超过每小时240公里);不过在1991年开始,该部门决定将风力测量制度修改,由1分钟平均风速调整为10分钟平均风速,该分级亦遭废除。
菲律宾
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中部群岛,对当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及成千上万的伤亡--这亦促使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于翌年(2014年)正式设立当地的"超强台风"分级。
联合国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超级台风"则是该部门长期设有的分级。如果把该分级对照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所有达到"5级台风"强度(中心风力达到或超过137节)的热带气旋均属于"超级台风",而部分接近"4级台风"上限(中心风力介于130节到137节)的热带气旋亦符合"超级台风"定义。
作为西北太平洋地区之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日本气象厅,虽然没有于"台风"之上再设置更高分级,但是有把达到"台风"级别的热带气旋再分3种强度显示(强、非常强、猛烈),以"猛烈"(Violent)为最高,定义是用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中心风力为105海里以上(即每小时194公里以上),比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的"超强台风"门槛稍高。
台风分类
广义上的台风又称热带气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速划分为6个等级:热带低压(TD)、热带风暴(TS)、强热带风暴(STS)、台风(TY)、强台风(STY)、超强台风(Super TY)。
登陆中国的超强台风
2000年以来登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的超强台风:(200010)台风碧利斯、(200307)台风伊布都、(200505)台风海棠、(200513)台风泰利、(200518)台风达维、(200519)台风龙王、(200608)台风桑美、(200708)台风圣帕、(200712)台风韦帕、(200715)台风罗莎、(200813)台风森拉克、(200815)台风蔷薇、(201010)台风凡亚比、(201013)台风鲇鱼、(201111)台风南玛都、(201307)台风苏力、(201311)台风尤特、(201319)台风天兔、(201409)台风威马逊、(201513)台风苏迪罗、(201521)台风杜鹃、(201522)台风彩虹、(201601)台风尼伯特、(201614)台风莫兰蒂、(201617)台风鲇鱼、(201621)台风莎莉嘉、(201622)台风海马、(201713)台风天鸽(原为48m/s,年鉴中上调至52m/s)、(201808)台风玛莉亚、(201822)台风山竹、(201909)台风利奇马
最强的超强台风
最强的超强台风是"海燕",以下为"台风海燕"数据。
级别:17级以上
最低气压:890hPa
1分钟平均风速:170kt
台风泰培数据则为:
级别:17级以上
最低气压:870hpa
1分钟平均风速:165kt
超强台风"莫兰蒂"详细数据出现于CIMSS数据库中,以下为其详细数据。
级别:17级以上
最低气压:876.7hPa
1分钟平均风速:170KT,T8.0
历年最强的超强台风
年份 | 本年度最强台风 | 强度修改前(m/s、2分钟平均风速) | 强度修改后(m/s、2分钟平均风速) |
2000年 | 台风碧利斯 | ||
2001年 | 台风法茜 | 60 | 60 |
2002年 | 台风风神 | 55 | 55 |
2003年 | 台风鸣蝉 | 60 | 60 |
2004年 | 台风电母 | 60 | 60 |
2005年 | 台风海棠 | 65 | 60 |
2006年 | 台风飞燕 | 60 | 62 |
2007年 | 台风圣帕 | 65 | 62 |
2008年 | 台风蔷薇 | 60 | 65 |
2009年 | 台风妮妲 | 55 | 55 |
2010年 | 台风鲇鱼 | 65 | 72 |
2011年 | 台风梅花 | 60 | 60 |
2012年 | 台风三巴 | 60 | 60 |
2013年 | 台风海燕 | 75 | 78 |
2014年 | 台风黄蜂 | 60 | 68 |
2015年 | 台风苏迪罗 | 65 | 65 |
2016年 | 台风尼伯特 | 68 | 72 |
台风莫兰蒂 | 70 | 72 | |
2017年 | 台风兰恩 | 58 | 58 |
2018年 | 台风玉兔 | 72 | 70 |
2019年 | 台风海贝思 | 65 | 65 |
2020年 | 台风天鹅 | 68 | 70 |
参考资料:
超强台风形成
形成条件
1、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cm²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即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3、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4、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形成过程
1、海面上形成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内的热空气缓缓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形成了热带扰动。然后,这些热带扰动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空气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往外甩,中心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2、热带低压从海洋里收到较多的能量,超过了输出能量,这时,热带低压就会增强,空气旋转更快,风力更大,气压更低。等到中心最大风力到达一定标准时,就会升到更强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升格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甚至强台风或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的量决定,输入能量比输出能量多,台风就会增强,输入和输出能量都差不多,台风就会维持现状,输入比输出小,台风就会减弱。
3、这时到了减弱的阶段,台风有2种减弱途径,一个是登陆后,因为能量供应很少甚至没有,而且受到地面摩擦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但也有些台风,因为受到足够的能量供应,所以会影响到内陆,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还有一个就是:台风在东海北部或者黄海南部转向东北,登陆韩国南部或穿过朝鲜海峡,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防台方式
我们融合三种资料:15分钟一次的卫星监测云图;我们在全国还布设了雷达,从雷达的密度和登记来看,沿海地区都比内地高级一些;地面自动站也可以得到每10分钟一次的地面观测,在沿海布设的密度也是很高的。比如最近,台风的风速是以地面资料为准的,但是如果台风在海洋上,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资料,我们主要是依靠卫星云图的监测,近海的时候可能雷达的有效距离能够达到460公里,在这个距离之内的话雷达会发挥作用,但是到了近陆地的时候就以地面自动站为主了。
专家表示,台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登陆点。一旦台风来袭,受影响地区的百姓要待在家里,停止室外集会、活动以及高空作业。台风来的时候,风雨非常强烈,最好不要到低洼地带去,要从地势低洼的地带转移到比较高的地方,野营的时候不要到室外。家里的花盆也要转移到室内安全的地方。工棚厂房也要远离这些危险的地方。
登陆影响
通常来讲登陆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对登陆点的影响大家都不会忽视,因为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影响最大的。但是通常讲,台风在没有登陆的时候,在外围螺旋云带已经靠近大陆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外围的影响,包括风雨是很大的。登陆以后,在台风前进的右前方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右前方是它的前进方向,在陆地有一个迎风的作用。
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其他方位的一些影响,而且特别是对于登陆日本的台风的话,我们经常发现:台风没有登陆的时候,在东北侧就会出现很强的降水,对陆地上的一些地方造成很大的影响,登陆以后的降水可能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经常有一侧非常小,在另外一层就出现了非常强的降水,这和台风不对称的结果是有关系的。对于登陆点的影响大家会比较重视,但是对于登陆点的两侧,甚至是远的地方,遭遇了一些特殊的地形。比如说1975年台风妮娜就造成了一些非常强的降水,如果碰到了湖泊的时候也会导致一个略有加强,造成它的影响比较大一些。所以除了登陆点以外,台风的影响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登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