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
赵旉(1127年7月23日-1129年7月28日),是南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
建炎元年六月,生于应天府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扶持登基即位,改元明授,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8天。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三岁。
宋高宗追封其为“元懿太子”。后来,韩林儿追谥其为“宋简宗靖文元懿殇孝皇帝”。
- 中文名 赵旉
- 别称 赵敷
- 所处时代 南宋
- 出生地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 出生日期 1127年7月23日
人物生平
建炎元年六月十三辛未日(1127年7月23日)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十二己亥日(10月19日)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入侵淮南。三月初五癸未日(3月26日),高宗在扬州遇上苗傅、刘正彦作乱,逼迫高宗退位,拥立魏国公赵旉为傀儡皇帝,十一己丑日(4月1日)改年号为明受,是为苗刘兵变。宰相张浚等闻知,举兵向傅、正彦二人问罪。四月初一戊申日(4月20日),高宗复位。初三庚戌日(4月22日),傅、正彦二人兵败逃走,年号改回建炎。
高宗于四月二十丁卯日(5月9日)迁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四月二十五壬申日(5月14日),赵旉被册立为皇太子。五月初八乙酉日(5月27日)随父亲一起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
赵旉立为太子后不久就生病(发烧),宫人不小心踢到金炉发出声响,太子受到惊吓,随后病情转剧,最后于同年七月十一丁亥日(7月28日)去世,得年仅3岁。宋高宗和潘贤妃伤心的死去活来,哭了整整3天,将宫女和保姆一并处死,追封儿子赵旉为“元懿太子”。
之后宋高宗并未生育其他的儿子。
亲属成员
父 | 宋高宗 |
母 | 潘贤妃 |
历史评价
尚还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宋简宗,在懵懂之中被推上皇位,还未出满月就被打回原形,犹如南柯一梦,着实令人可笑。
后世纪念
宋简宗赵旉死于南京,其陵墓也位于南京。对于这个冷僻的帝陵,几乎没有史籍做记载,权威的正史《宋史》中就未指明赵旉的具体葬地。
但在南宋人李心传所著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提到“元懿太子攒所,在建康府城中铁塔寺法堂西偏之室。”(所谓的“攒所”,也称为“攒宫”,是史籍中对南宋帝陵的一种特有称呼,表示南宋帝陵是暂厝,为的是将来收复北方故土,归葬巩义宋皇家陵园。)“元懿太子攒所,在建康府城中铁塔寺法堂西偏之室”,指出了宋简宗陵位于南京城内铁塔寺附近。
据明代南京学者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一书,铁塔寺位于南京新街口一条著名的街巷“螺丝转湾”里。“螺丝转湾”最初的名字为“罗寺转湾”,地名中的“罗寺”,是指始建于刘宋明帝泰始年间的延祚寺。宋代时,此寺因佛殿前有铁塔两座,被称为“铁塔寺”。
有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在“螺丝转湾”地段取土时,曾经挖到一个古隧道,打开隧道门,发现里面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当时的督工名叫郑之濂,他认定挖到的就是宋简宗陵,立刻命令停止施工,加以妥善保护。
史籍记载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
元懿太子讳旉,高宗子也,母潘贤妃。建炎元年六月,生于南京。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金人侵淮南,帝幸临安,会苗傅、刘正彦作乱,逼帝禅位于旉,改元明受。既而傅等伏诛,帝复位,乃以旉为皇太子,从幸建康。太子立,属疾,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