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赵忭

2022-07-11 10:53:37 百科资料
赵忭是1008年在衢州西安出生, 宋诗人、书法家。
  • 中文名 赵抃
  • 别称 赵阅道
  • 字 阅道
  • 所处时代 宋朝
  • 出生地 浙江衢州市

基本简介

  赵抃(1008-1084) 宋诗人、书法家,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中景佑元年(1034)进士乙科,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  谥清献。

历史评价

  其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尤擅豪翰,其迹杂见《群玉堂法帖》中。在州县做官,以政绩突出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宋史》把他与包拯同列一卷。任益州(今四川成都)路转运使,遍巡辖地,从严治吏,自奉甚俭,蜀中官风为之一变。英宗治平初任成都府知府,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相随,为政简易。神宗即位,赵抃官拜参知政事,因反对新法,罢为杭州知州,移任青州(今属山东)、成都、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地长官。

  赵抃祖父赵湘,太宗淳化四年(993)进士,著名诗人,是宋初文学改革倡导者之一。赵抃的诗大多语言质朴,较少刻意雕琢涂饰之弊。部分作品风格婉丽,是晏殊、"二宋"诗风之延续。

人物生平

  『高斋』《宋人轶事汇编》卷九《罗湖野录》:"赵清献元丰间以太子少保归三衢,与里民不间位貌,名所居为高斋,有诗见意曰:腰佩黄金巳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阿村赵四郎。"

  『一琴一鹤』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赵抃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琴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宋史·赵抃书》原话为:"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今四川尚存二贤祠,为后人为纪念赵忭与杜甫二人所建。其后人纪念为纪念此事以此为堂号曰琴鹤堂。

  『铁面御史』《宋史·赵抃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又称为:"铁面春风 "。

  『神道碑』元丰七年(1084)逝世,追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苏轼撰《赵清献公神道碑》,赞称:"东郭慎子清,孟献子之廉,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贤"抃一人"兼而有之"。宰相韩琦赞为"世人标表"。赵抃\\祠在衢州市区钟楼底,始建于宋咸淳四年(1268)。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447平方米,平面为纵长方形,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门厅、前厅和后厅,前后厅之间有一天井。旁为高斋,紧靠赵抃祠东面,坐西朝东,占地124平方米,西边天井旁有清代郑永禧书《重建赵清献公高斋碑记》。

轶事典故

大文豪苏轼的尊崇

  大文豪苏轼平生看得上的人并不很多,亲手为其树碑立传的更是屈指可数。范仲淹、欧阳修,因个人文品、人品赢得苏轼钦佩,从范仲淹、欧阳修,再算下来,大概就是赵忭 了。赵系浙江衢州人,做过杭州知府,算起来是苏轼前任。他死后三年,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府,为他写了一篇很详尽的碑传《赵清献公神道碑》。然而,赵的主要政绩不在杭州,而在他前后三次去成都治蜀的业绩。以至于在赵之后,朝廷每次派往成都的新郡守在离京赴任拜辞皇上时,皇帝都要提到赵忭 ,说治理川蜀,最数赵公的方法成功了,意思便是要他们很好向 赵忭 学习。

铁面御史

  赵忭第一次入川在宋仁宗嘉祐四年 (1059 年 ) 。这年他 51 岁,在朝中任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属言官。因不畏权幸,揭发弹劾贪官奸吏,伸张正义,威震京师,被朝野上下,称为"铁面御史"。

  成都离汴京路途遥远,铁面御史,匹马只身,带着平生喜爱的一琴一鹤,风尘仆仆地赶去赴任。这次,朝廷任他为成都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财政,有督促地方官吏的权力,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当时,成都虽有天府之国美称,但由于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

  赵忭到任后,从访察民情人手。一天傍晚,公务完毕,他换上便服,带着老仆,来到成都街上溜踺。这四川地方,茶馆林立,讲究喝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喜欢在茶馆泡上壶茶摆龙门阵。赵忭 挑了个坐落在十字街头最热闹的茶馆进去。只见一群茶客围坐一桌,高声大嗓地正在议论本地官员请客送礼的种种花招。他俩便买了壶茶,挑子旁边一张桌子坐下,一边品茗一边留心听起来。从众人议论中,赵忭 了解到,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严重的用公款请客送礼的奢靡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楣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这些已成为四川吏治中民愤极大的一患。

  赵忭正听得紧,忽然发现隔过张茶桌一位茶客在暗自掉泪,便移坐过去跟他搭讪起来。原来四川各路州县之间,一年中四时八节都互相间要馈赠节酒和土特产,派衙前差运送,而且规定要在节前安全送到。为此,官府在摊派这类衙前差时,一般都挑选殷实人家。万一有什么差池,便拿其家产抵押赔偿。这位掉泪的茶客就因运送节礼失误而倾家荡产,亲友们花了不少钱,好不容易才把他从狱中赎出来。

  赵忭听后感到非常震惊,很想查清那些州官馈赠宴请所需的酒来自何处。按照当时宋朝的制度,朝廷对酒、茶和盐实行专利,由国家控制,不许随便买卖私酒。 赵忭 回到衙门的第二天便召来几个有关的老吏问话。他们说,赵大人所言极是,只是四川地远民弱,官吏违法乱纪严重。造酒场所由官府指定,民间遵照官府指令酿造的酒,每斗值大钱一贯,但官府来买,只给 200 文。结果官府要酒越多,酒坊亏损越大,纷纷破产倒闭,官员趁机营私舞弊,互相勾结,鱼肉百姓,谁也管不了。他们奉劝新来乍到的转运使大人,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官场中请客送礼,由来已久,成了家常便饭。高官通过这种手段,巴结朝中大臣,为自己日后升迁作铺垫;州官们以此联络感情,为自己建立关系网;而小吏们把这个当作生财之道,敲诈勒索,中饱私囊。他们听说赵忭 是当朝声名赫赫的铁面御史,为官清正,声名远播,但认为川蜀乃边陲之地,吏治久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凭转运使个人力量是难以改变的。

  赵忭见大家对改变官员中奢靡之风缺乏信心,越发坚定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他对大家说,这次他向皇上主动请缨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气。他向手下的各级官员表示:"既然各位已知道我赵某为官清廉,那么这廉首先就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各位可以相信,我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同流合污 ! "

  赵忭言之凿凿,说到做到。从上任那天起,他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不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自己这样做了后,要求各级州官也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敢于顶风违抗的官员,赵忭 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并且从成都推向各地,连穷城小邑也不放过。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苏轼在神道碑中说,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 !

为民请命

  地方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自古以花色绮丽、做工精致的蜀锦​名闻全国,历史上因此又称锦官城。成都同时又是版刻业中心,蜀版图书写刻精工,广受欢迎。由此,宋仁宗不断派宫中太监来成都为宫中爱妃织造新花样蜀锦,为宫廷版刻新的图书。这些人自持来自皇上身边,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成都地方官员为讨好他们,每天都在公家所置的酒场里招待他们吃喝。他们在成都一般都要呆上两三个月,影响极坏。

  赵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给皇上上了两道奏折。一是奏请禁绝四川官员们的宴请馈赠,以减少公款开支,减轻百姓衙前差等杂役负担;进一步健全制度,保护酿酒人家的正当权益。另一道奏折是请求皇上少派宫中的工作人员来四川。实在需要来四川的,最好对他们在成都的逗留时间作适当限定,一般不要超过 10 天。 赵忭 向皇上一再强调,川中离中原遥远,地处边陲,百姓更需要安定生息。何况川中由于人多地少,赋税负担历来不轻,百姓生活本已不易,倘若无休止地烦扰苛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宋仁宗赵祯那个时候还能听得进大臣们的一些谏言。赵忭 的两道奏折准奏后,四川官员都有所收敛,蜀民欢喜得奔走相告,盛赞 赵忭 沿蜀有方。两年多后, 赵忭 奉调回京。离开成都时,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

蜀民称道

  赵忭后来二次人蜀都政绩斐然,深受"蜀民称道"。特别是最后一次出任成都太守时,川地边境不宁,朝廷经慎重考虑,决定派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官员去,皇上思前想后,仍认为赵忭最合适。可这时他已年过六旬,怕他身体吃不住。谁知同赵忭一说,二话没说很痛快地来了四川。当时剑州地方有个叫李寿忠的,纠集 2 田余徒众,私造度牒,度人为僧,骗取钱财。被官府以谋逆罪被捕入狱。听说赵忭要来成都,这删多被囚的人个个心中十分恐慌,认为自己这下死定了。因为赵忭前次治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谁知 赵忭到任后,先一一查清这些人的底细,再认真地审阅案卷,认定李孝忠一案性质只是私造度牒,并不是聚众谋反,决定从宽处置。刑其首恶,余皆释放。"蜀民大悦"。不料当地有人告到朝廷,称赵忭包庇叛众,为其开脱罪责。皇上闻知后严令有关官员调查此事,调来李孝忠案全部案卷,细细查审,一致认定赵忭处理得完全正确,维持原判不变。所以苏轼在传中说他"公为吏,诚心爱人。时出猛政,严而不残","为世所称道"。

严于律己

  赵忭自律甚严。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都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 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 ! 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苏轼在传中还称赞 赵忭 "平生不治产业"。看到父老乡亲有什么困难,主动伸出援助的手,"施棺给薪,不知其数",也"从不畜声伎",生活作风极为严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