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豺狗

2022-07-02 03:26:14 百科资料

豺狗(学名Cuon alpinus)别名豺,苗狗,亦称苗狼,属于犬科,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多结群营游猎生活,性警觉,嗅觉很发达,晨昏活动最频繁。十分凶残,喜追逐,发现猎物后聚集在一起进行围猎,主要捕食狍、麝、羊类等中型有蹄动物。除台湾、海南外广泛分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中文名 豺狗
  • 拉丁学名 Cuon alpinus
  • 别称 柴狗、赤狗、马狼、豺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豺狗体长约110厘米,尾长约50厘米,重量约18公斤。 豺的外形与狗、狼相近,体型比狼小,体毛红棕色或灰棕色,杂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针毛,腹色较浅。四肢较短。耳短,端部圆钝。尾较长。额部隆起,鼻长,吻部短而宽。全身被毛较短,尾毛略长,尾型粗大,尾端黑色。

豺狗

生活习性

  是现存较为特殊的犬科动物,习性类似于生活在非洲的非洲野犬,豺群比狼群数量更多且表现得更为坚韧,不同的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没有种族之分,这一特点大大增强了豺的生存能力。

豺狗

  豺为典型的山地动物,栖息于山地草原、亚高山草甸及山地疏林中。晨昏活动最频繁,群居,杂食性,除了肉类食物外,它会进食水果和菜,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豺会吃草。豺不会攻击人类。

生长繁殖

  发情期随地区和气候不同稍有差异,最早的在秋季,晚的在冬季,孕期约两个月,冬季或冬末春初产仔。每胎少则3-4仔,多则8-9仔。繁殖力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动物资源的丰歉,还往往与被食者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幼兽70-80天后随成体外出活动,5月龄开始随着外出猎食,学习捕猎技巧,到8月龄就可独立猎食。2-5岁性成熟,但能不能繁殖,尚视其在社群中的序位和密度而定。寿命约10余岁。

豺狗

分布范围

  豺曾经广布亚洲大陆,但是目前已知的豺仅仅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中国西藏的一些地区也有分布。他们出现在大多数印度南部的恒河,特别是在印度中部高地和南部各州的西部和东高止山脉。他们居住在中国藏南,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和西孟加拉邦。在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地区和印度西北部的豺数量形势岌岌可危,而且分布极其分散。

亚种分化

  C. a. alpinus --指名亚种,俄罗斯东部

  C. a. adustus -- 缅甸亚种,缅甸、中南半岛

  C. a. dukhunensis --印度亚种

  C. a. fumosus --川西亚种,中国西部、蒙古

  C. a. hesperius --远东亚种,俄罗斯、中国

  C. a. laniger -- 克什米尔亚种,克什米尔、西藏

  C. a. lepturus -- 中国亚种,长江流域

保护措施

  过去各地把豺都以害兽对待未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豺列为II类,禁止任意捕猎。随着森林类型保护区的增加,豺的社群部分地得到了恢复。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随着居民迁出保护区,植被恢复,已能见到10余只的社群活动。它们主食羚牛、鬣羚、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个体,对平衡和复壮有蹄类种群起到了一定效应。部分山区,由于野猪、猪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豺视为神豺,帮助他们控制了野兽对作物的危害,有了朴素的保护意识。 大力宣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切实扭转一些地区仍将它作为害兽猎杀的状态。常受野猪、野兔和鼠类等危害庄稼严重的地区,说明豺对它们的控制以及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宣传保护它的现实意义。在动物园中应注意保持豺的饲养繁殖种群,减少再向野外捕捉的压力。在各保护区应注意结合本保护区的实例,宣传保护豺也是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科学意义。

豺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