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文化

豸文化,与龙文化、凤文化、麒麟文化一样,都是以神性的崇拜物命名的文化。
豸具有灵性,能"性知有罪",能"别曲直";也具有兆瑞功能,传说只有太平盛世,豸才会出现。尤其可贵的是,由于豸灵瑞的神性,人们赋予豸特有的正义感、尽忠尽诚的信念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寄托了古人对理想社会与崇高道德观念的企盼。
- 中文名称 豸文化
- 类型 中国文化
- 类似事物 龙文化
- 证明 冠豸山是传承古代豸崇拜的例证
简介
豸文化,与龙文化、凤文化、麒麟文化一样,都是以神性的崇拜物命名的文化。龙是古人凭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疑惑、理解、崇拜,将鱼、鳄、蛇、猪、牛、马、鹿、鸟等动物和风、雨、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进行多元模糊集合而成的;它被称为四灵之首,具有通灵、通天、兆瑞、兆祸、善变、显贵以及喜水、好飞等等非常大的神性。原始社会,它是自然力的代表;封建社会,它象征着皇权,是形象化的"天";新中国,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豸与龙一样是古代人民幻想的产物。豸具有灵性,能"性知有罪",能"别曲直";也具有兆瑞功能,传说只有太平盛世,豸才会出现。尤其可贵的是,由于豸灵瑞的神性,人们赋予豸特有的正义感、尽忠尽诚的信念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寄托了古人对理想社会与崇高道德观念的企盼。虽然,豸的神性比龙的神性小得多,但是其通灵、兆瑞、昭正等的神性已足够使人崇拜与敬仰,足够与龙、凤、麒麟一道成为一种神性崇拜文化。
古代豸崇拜
豸,为"廌"的通假字,是指古代传说中一种灵异的怪兽,即獬豸。汉·杨孚《异物志》记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触不直者。"王充《论衡》言:"獬豸者,一角羊,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
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中,豸一直被社会尤其统治阶层所推崇。最早的"法"字由"氵"、"廌"和"去"三部分组成,取意"平之如水","触不直者如豸"。楚文王以"豸"之形设计了自己的王冠;秦灭楚,秦王以其冠赐御史。此后,众多朝代的执法者如御史、按察使等所戴之冠,都沿习仿"豸"而成,称为獬豸冠、豸冠或法冠。清朝执法官吏无论官品大小全在官服补眼上饰獬豸图案。可以说,"豸"是古代司法的象征,执法者的"图腾",其聪灵、公正的禀性给予众多执法者以神明和公正的标榜与警示。
民间有流传"地(谛)听"的故事,认为地听即是独角的獬豸,如西游记故事中识破假猴王的灵兽即是谛听(《西游记》第五十八回)。此外,明孝陵神道边站立的獬豸石象生,故宫太和殿岔脊上装饰的獬豸小望兽,乾清宫宝座前摆放的警示皇帝公平正直的独角豸兽木雕等等,说明豸在统治者心目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豸是平民百姓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是执法者标榜与警示的"图腾",是统治者自警的座右铭。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执法者,或是统治者,都对豸情有独钟,崇拜之极。豸的"能别曲直"的聪灵、豸的"触不直,咋不正"所体现的刚强与公正,豸的"性忠"品格满足了历代君、臣、民的各种心理需求。北周诗人庾信诗"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北宋名家黄庭坚诗"侍中乃珥貂,御史则冠豸",这些都对古代社会这种豸崇拜作了很好的描述。
古代豸崇拜在闽西客家的传承
冠豸山是闽西传承古代豸崇拜的最好例证。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连城县尹马周卿率众千人在东郊雄奇幽秀的东田石筑南北堑门,垒城凿池,建起了御匪避侮的石寨,并开辟了前山十三景。其中半山之景滴珠岩,马周卿命之名为"冠豸"。由于东田石主峰由五老峰和灵芝峰等六块几乎齐高的巨石组成,亦极似一顶法冠,于是当地群众就将东田石改称冠豸寨。明嘉靖年间,书法家黄公甫在滴珠岩上篆刻了端庄雄健、矢劲铁强、六尺见方的两个大字:冠廌,从此为山正名。
"天设巍峨獬豸冠,俨如柱史立朝端,月明山下豺狼过,远望威如胆自寒。"明代诗人张应珍咏《冠豸峰》的这首诗道出了客家人命山名豸的深刻寓意。从此,闽西客家人与豸结下了不解之缘。培田古民居玖公祠门廊左右墙上绘的壁画,一幅为"麒麟送子",另一幅是"獬豸献印"。连城许多乡村有关于"豸"或"地听"的传说故事。连城方言有句俚语叫"狐狸打来豸打去",意为邪恶之人所得最终是一场空,最终将被正义之豸收没。民间认为,冠豸山有一个獬豸大神,冠豸山是正义、聪灵之地,许多学子纷纷在冠豸山勤学隐读,许多姓氏在冠豸山建起书院,县学五贤书院也设在冠豸山上。闽西客家方志馆博物厅收藏有一件文物,是座雕刻精美的神龛,内置供像是一只威猛雄壮的独角兽--獬豸神, 可见民间已有祭拜豸神的习俗。
豸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是客家民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性多元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面貌,如强烈的寻根意识、乡土意识,表现为对原有文化深深的眷恋。正是长期漂泊流离的经历以及定居后遭遇的种种困境,锤练出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公正待人诚信处世的行为准则,耕读为本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念,以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的团结主义精神。
豸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中的豸崇拜为基础的文化,属于中原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客家人对原有文化的深深眷恋,豸崇拜才能在闽西得到传承与发展。客家人在闽西赋予一座山以豸冠的文化内涵,树立起巨大的公正豸雕塑,建设以"豸"为主体的豸文化,这些不但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寻根意识,具有客家文化独特的精神面貌,而且反映了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及定居过程中遭遇了种种不公不正、弱肉强食、愚昧不化等现象后对公平正义、聪灵教化、坚韧刚强等的理想社会、价值观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