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象虎

2022-06-28 14:33:07 百科资料

《象虎》是明代刘基创作的寓言,以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 作品名称 象虎
  • 作者 刘基
  • 创作年代 明朝
  • 文学体裁 寓言
  • 寓意 不要墨守成规

作品原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作品注释

  患狐者:遭受狐狸的祸害的人。

刘基像

  患:以…为患,(意动用法)

  方:方法。

  以:来

  之:它,代表狐狸。

  弗:不,没有。

  或:有的人

  之:他,代楚人。

  雄:王者。

  咸詟而亡其神:全都害怕得丧魂落魄。咸:全,全都。詟:恐惧,害怕。亡:丧失。

  伏:趴在地上。

  俟命:听天由命。俟:等待。

  乃使作象虎:(楚人)就让(木匠)做了个老虎模型。乃:于是。使:让。作:制作。

  蒙:覆盖。

  牖:窗户。

  焉:它,代象虎。

  啼:尖叫。

  踣:扑倒。

  曝:暴露、显现。

  伏:埋伏。

  使:让。

  掎诸衢: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诸:之于。之:代"豕"。衢,大路。

  田者:种田的人。

  逸于莽:逃入草木丛中。逸:逃跑。于:到。莽:草丛。

  反:同"返",返回。

  获:捕获。

  大:非常。

  以:认为。

  为:是。

  皆:全,都。

  服:制服,使......降服,降服。

  于是:在这(时候)。

  野有如马:旷野里有个似马非马的动物。

  被象虎以趋之:披着老虎模型迎上去。被,同"披",穿着。趋之,奔向它。

  驳:传说中的猛兽名。《尔雅·释兽》:"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且:尚且。下文"往且败"中的"且"意思是将。

  雷呴而前:雷鸣般地吼叫着奔上前来。呴,同"吼"。

  攫而噬之,颅磔而死:抓住他就咬,楚人被撕裂了头颅死去了。攫,用爪子迅速抓取。噬,咬。磔,裂开。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是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待命令。"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老虎模型,惊叫着吓倒在地。

  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老虎的模型埋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它。他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后来,野地里有一种样子有点像马的野兽,楚人披上老虎的模型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传说中一种像马的猛兽,以虎为食)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它,你去了必将遭难。"(但是他)不听。那驳马雷鸣似的吼叫着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作品寓意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不看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机械移植、盲目照搬,就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作品鉴赏

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作者简介

  刘基,字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明国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他的著作有《郁离子》等,《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语言或故事。其文构思精巧,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