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记

《豁然堂记》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 作品名称 豁然堂记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体裁 散文
- 作者 徐渭
- 作品出处 《徐文长全集》
作品原文
豁然堂记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白话译文
越地之中较大的山,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这样的,有十来座,而小的多到难以计算。至于湖,则统称之为鉴湖,派生而成的小湖,更是不可胜数了。郡中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处在湖山环绕会合的地方。形容起来,大致是青色环卫,白色萦绕,像女子的发善一样高耸,如莹洁的丝带一样清澄。而近看可见山脚下的城墙,远望可看到村落。这中间草木田地错杂分布,人群、家禽、房屋、疏落掩映,稻黍菱蒲莲芡这类作物,耕地捕鱼用的犁桨等器具,密密纷纷遍布在高低各处。忽而云飘如烟,忽而月白似雪,从早到晚的变化非常迅疾。周围数十百里之间,宏大瑰丽与纤小清美的种种景象,无不集中呈现在人的眼前。甚或至于在游船上饮酒、歌声笑声相互应答,就像当年王十朋文中的"莲女"与"渔郎",也常点缀其间。
在这时登上这所堂,不管是什么人,即使有着外来的刺激、内心的焦虑、抑郁无聊的心事,只要来此四面一望,烦恼忧虑就会立刻消散。而在这里做官的人,每当宴请过往宾客,也常常把宴会设在这里。只是这座堂的建造形制不成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蔽住了,西面开的窗子,仅能容下两人。客人的主座必定朝东,已经背对湖山了,只能起身离座去看景色,一坐下来景色也就随之消失。这真是白白放弃宽广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我不满意它的这种状况,把西面和南面都开了窗,只留下东边一堵墙,让客人坐在东边面向西边,靠着几案就能面对湖山,直到宴席结束始终不离景观。这样刚才所说的种种景象,才像舍弃闭塞而至于开阔之境,离却晦暗而来到明亮之处。工程完毕,给它起名,觉得没有比叫"豁然"更合适的了。
已经命名之后,我又思索它的意义道:唉,人的心也和这一样啊!当他被私利所障蔽的时候,只知道有我自己的七尺之躯,即使家中的亲人,有利害攸关的事发生在他面前,却好像瞎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来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墙遮蔽了一样吗?等到障蔽撤除,即使像四海那样遥远,痛痒未必发生在我面前,却鲜明得像无一不尽入我的视野,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之外,而由窗户接通了一样吗?这样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其实很近,而只顾一已的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关键就维系在这上面。这是为这座堂命名的人和登临这座堂的人,不能不相互劝勉的啊,又哪里只是为了这湖山呢?既已用这样的意义来命名,就想让大家都知道,于是写了这篇记。
作品赏析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的"记"。
这篇"记"语言精美,意义深刻。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名字的由来、"豁然堂"改建前后堂内截然不同的景观及其给人的感受,点出了去晦塞而即况明的改建原则,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作者由事及理,借物说理,充分表现了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作者简介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诸生十余年,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参与策划平倭战争,深受器重。胡宗宪下狱,遂浪游四方。晚年卒于贫病之中。徐渭才情超逸,诗文富有独创性,书画自成大家,戏曲名重一时。著作有《徐文长集》、《四声猿》、《南词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