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公式

谣言公式是对于谣言传播方式的一项研究,内容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个公式说明,谣言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而公众的判断水平在谣言传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 中文名称 谣言公式
- 人物 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
- 内容 R=I×A
- 总结时间 1947年
- 起源国家 美国
公式简介
谣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的:R=I×A。中文翻译为: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说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具体含义
在谣言公式中,R代表英文Rumour,翻译成中文就是"谣言""谣传";I代表的是Important,其中文意思就是"重要";其中的A代表的是Ambiguous,中文含义为"含糊"、"模糊"。从中可以看出,R是和I、A密切相关的,如果I和A其中任何一个低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就不会有谣言,相反如果一件事情极重要而表达的又模糊,那谣言就会盛行。

谣言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重要性
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可能会引起谣言,说明这件事情(或这个人)有一定重要性(所谓"焦点事件"、"热门人物"),成为造谣者足以引发公众关注的噱头。
模糊性
四起的谣言之所以遭受"愈辟愈模糊"命运,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模糊性"在作怪。而模糊性的始作俑者,莫过于来自当事方对事实真相的有意遮蔽甚至是扭曲。谣言来袭,如果有关部门不尽快发声,不认真回应社会关切,就难以抢占信息制高点。因此,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止于公开。
判断力
在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如果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权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公众无从判断,再加上缺乏冷静态度、理性分析、务实求证,就很可能被一些编得"有理有据有噱头"的谣言牵着走,便很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的想法,先转发再求证,甚至脑子发热、情绪失控,尤其是涉及官员贪腐等问题。一旦有人恶意传谣,公众就被利用,当了"二传手"和扩音器。

谣言破解
在粉碎谣言的工作中,搜狐"谣言终结者"栏目曾总结了7 种武器:
1、用科学反击伪科学,一些看似很"科学"的传言,实为伪科学,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去伪存真;

2、借助常识的力量,很多流传已久的"段子",明显违背常识;
3、直击信源,无消息来源者,不少是假新闻;
4、追击那些缺乏"W"的"新闻",这些谣言往往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5、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
6、官员贪腐消息中,不少存在细节失实,还有部分线索是虚构的;
7、有图不一定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