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022-07-08 22:23:32 百科资料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为北宋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写秋日的景色。上片从近景写到远景用芙蓉、金菊、红树勾画出一幅绚丽的金秋图画。下下片用流水、碧天、鸿雁描绘深秋的淡雅高阔,并融情入景,点染出词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仕途上的期待。这首词写景淡而有味,富于画意;语言温润端丽,秀洁清新;意境高远淡雅、陶然旷达。

  • 中文名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 作者 晏殊
  • 文学体裁 词
  •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原文

  诉衷情

  芙蓉金菊斗馨香⑵,天气欲重阳⑶。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⑷。

  流水淡⑸,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⑹,鸿雁来时⑺,无限思量。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诉衷情: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⑵芙蓉:木芙蓉,一说为荷花,与时令不符。斗:比,争。馨香:散布得很远的香气。

  ⑶天气:时令,时节。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赏菊之俗。

  ⑷红树:指秋天叶子变红的树,如枫树等。间:夹杂。

  ⑸淡:此指水缓流平满貌。

  ⑹凭高:登临高处。目断:望尽,望到望不见。

  ⑺鸿雁:即大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

白话译文

  芙蓉花和金黄的菊花在争妍斗艳,日子已将近重阳的时候。远处的村庄秋色如画,红红的树叶间杂着稀疏的黄叶。

  流水清浅,碧空万里,道路茫茫难有尽头。我登上高处,极目远望,看见鸿雁飞来,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量。

创作背景

  夏承焘《二晏年谱》宝元元年(1038)条载:“《宋元宪集》有《和中丞晏尚书木芙蓉金菊追忆谯郡旧花》《和杨学士和答中丞晏尚书西园玩菊》诸诗。《宋景文集》有《贺中丞晏尚书春阴》《和中丞晏尚书忆谯涡》诸诗。《珠玉词》有《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数枝金菊对芙蓉”二首,据二宋诗题,和二词皆此年作。”从宋庠《宋元宪集》,宋祁《宋景文集》与晏殊唱和的诗题稽考,这首《诉衷情》词,写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四十八岁时。这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在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内。他在陈州,政治上是不得意的。宋祁给他的信说他在陈:“视政余景,必置酒极欢。图书在前,箫鼓参左。”以文酒景物的流连自遣。这首词即是在这种背景中写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属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写花又写了时令,显得简洁。词人直言重阳,为后文登高写景做了铺垫。“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正面写景。临高而望,远方村落星星点点,在霜叶染成的红树之间点缀着片片的秋草和茂叶凋零之后的树的枝丫。在秋日艳阳之下,如妙笔彩绘的图画。至此,秋日如画美景,词人昂然游兴,跃然纸上。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不饰雕琢,亦不失于浮浅。

  下片起三句九字皆写景,“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从陆上写到水,从地面写到天。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故用一“淡”字状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故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对于写陈州地区的秋景来说,却是很贴切的。二句写景之美,和范仲淹《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等句相近。上面所写,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到“路茫茫”三宇,就不同了,带着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达如晏殊,说出这话,此中必有所指。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是他词中所常写的,或认为是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可联系前文,却显然不是。就当时处境看,这里所写的,应该是对朝廷的思念。盼望有早些把自已内调的消息传来,当然,亦有对家乡的思念,不愿明写,故含混言之。

  晏殊词有不少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这首词不写爱情,主要是写景。景中的芙蓉、金菊、红树是否有对自己的品格的寓托,可以不作深论。以免流于附会;而下片结尾,根据写作时代,说是他的仕官生涯不如意和期待的心情的反映,则是可以断定的。

  词的特点,是反映这种心情很含蓄,写景又淡而有味,富于画意;着笔无多,冲和闲雅,自成宋初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出色的小令。在语言上,这首词在具备晏殊词温润端丽的一股特点以外,尤见秀洁清新,为全词高远淡雅、陶然旷达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另外,词中注重色彩描写,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

名家评价

  近代·赵尊岳《珠玉词选评》:此写秋景之词,题材似极浅近,然作结仍极精严,非浅人所易着笔。北宋词以抒情为主,然非有景物,不足衬出情绪,故往往情景兼写,惟其时尚少以情景虚实杂揉间用者,故又辄于前阕写景,后阅写情······呼应之际自尤重于过变,必假过变,以由景入情,方无斧凿痕迹。······今治词者人人知水穷云起之说,然其所以穷,所以起者,多不易言,若以此首验之,则按图正不难索骥。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宋代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亦工诗善文。其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协和。有《珠玉词》。

晏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