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 中文名称 识李·观虎
- 人物 王戎
- 朝代 古代
- 折枝 :压断枝条
导读:
我国古代有很多神童,自小就聪慧过人,王戎也是一个早慧的神童,他很有观察能力和独到见解,小小年纪看到老虎也不惧怕,长大后虽有才华却贪婪吝啬,但他又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
字词翻译
1:折枝:压断枝条
2:承间:趁机
3:湛然:安详沉静地
4:尝:曾经
5:竞:争着
6:惟:只
1〔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一些,这些
4〔游〕玩。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折)了树枝。
7〔竞〕争着。
8〔走〕跑。
9〔信然〕真是这样。
10 〔唯〕只有。
11 〔信〕果真。〔然〕这样。
原文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⑦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⑧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一说砍掉)老虎的爪子和牙,举行人、虎搏斗表演,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思维拓展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中记载,晋明帝数岁时,坐其父元帝膝上玩耍,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路上的情况,来人告之。元帝接着问明帝:"你认为长安远,还是日头远?"明帝:"日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从日头来的。"元帝惊奇。第二天,集群臣宴会,元帝便把此事告诉了群臣。重新问了明帝,而明帝却说:"日近。"元帝大惊失色:"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了?"明帝:"抬头能看见日头,不能看见长安。"
理解
此文赞扬王戎早慧。王戎幼年就能观察、推理,透过表面看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不简单,透过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养成细致观察,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