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间苦难

《论世间苦难》是201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国)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是刘彤。
- 书名 论世间苦难
- 作者 (德国)阿图尔·叔本华
- 译者 刘彤
-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1日
内容简介
《论世间苦难(英汉双语)》内容简介:纵观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伟大的思想》丛书带您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在这个没有上帝、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在人的盲目抗争中,叔本华强调艺术、道德和自觉的重要。他的观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个人的理解,人类处境自此满目疮痍。
目录
随笔集
论世间苦难
论存在之虚无
论自在之物及其表象的对立
论对生存意志的肯定与否定
论我们的本质存在不能被死亡摧毁
论自杀
论女人
论独立思考
箴言集
论哲学及智力
论美学
论书籍与写作
图书文摘
论世间苦难
1
如果我们生活的直接目的并非受苦,那我们的存在就是世界上与其目的最不相符的东西。世间充斥痛苦,欲求产生痛苦,这样如影随形、无穷无尽的悲苦困窘竟然毫无意义、纯属偶然,这样的设想未免荒谬。的确,个别的不幸是偶发事件,但不幸就总体而言却是定则。
2
正如一条平缓流动、无所遮挡的河,随顺己愿的,我们从不注意或觉察,这是人和动物的天性;。若我们需注意到什么,则我们的意志必先遭遇挫折,必先经历某种震惊。反之,举凡与意志相违、相妨、相抗,即一切不快不幸之事,总是立刻引起我们重视,清楚直接。周身无恙,我们了无所知;但当方寸之躯被鞋夹痛,我们不去想整体的成功,反倒只想细枝末节,或那些不断激扰我们的事物。有鉴于此,我常要人注意:安乐幸福是否定性的概念,痛苦则是肯定性的概念。
因此,几乎所有形而上学都把恶解释成某种否定性的东西,这是我了解到的最荒谬之事。因为恶恰恰是肯定性的,是不言自明的;而善,即幸福安乐,则是否定性的,无非是欲望的停止或痛苦的消除。
另一个证据是:通常我们感觉,快乐并不像我们所向往的那样强烈,而痛苦要比预料的强烈得多。
有人宣称,世间快乐多于痛苦,或两者至少相抵。欲验其真伪,可作一简单比较:一只动物正大嚼猎物,则食肉者与被食者的感受孰强孰弱?
3
每有悲苦不幸,最有效的安慰即是观察他人之不幸尤甚于我,此法人人可行。但就人类整体的不幸而言,这又有什么意义?
历史向我们展现了列国的存亡,但除战争与骚乱以外别无可述,和平年代只是偶尔出现的短暂间隙和插曲。同样,个体的生命也是无休止的斗争,不仅是与譬喻意义上的欲求和无聊的斗争,更是与他人实实在在的斗争。环顾皆是敌人,争斗永无止息,他至死仍剑不离手。
4
在纠缠我们的种种苦恼中,时间的逼迫是重要的一个。时间从不容我们喘息片刻,而是执鞭追赶,有如监工。除非我们被交付给无聊,否则时间不会停止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