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一个汉语词汇,直译为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内涵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出自《论语·里仁》篇。
- 中文名 讷于言而敏于行
- 出处 《论语·里仁》
- 意思 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 人物 孔子
原文内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定,工作上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者,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内涵解释
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要少说话多做事,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
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慎辞哉。"意思是说,古书上曾记载:言论是用来表达志节的,文法修辞是用来表达言论的。假如不发言论,谁又能知道他的志节呢?假如言论没有文辞的修饰辅助,又怎么可能久远流传呢?可见言辞必须谨慎。
不过,孔子对这种人特别欣赏,称"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为君子、仁者。孔子的观点是:事情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出生的毛泽东的两个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其中"敏"与"讷"就是出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毛泽东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
[用人之道]孔子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人的办事能力和语言能力往往是不相称的,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不一定会说,既做得好又说得漂亮的人实不多见。我们曾讨论了口才好的人的优缺点,提出对能言善辩之人一定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并列举了历史上一些"以言举人"的经验教训。
现在来谈谈另一种人,这种人办事脚踏实地,行为端正,品德良好。但因口才不好,往往被人忽视。话是不能随便说的,话说多了肯定会有失言的时候,因此要做到该说话时就说,不该说时永远也不说。这对我们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说话谨慎,才能不至于把话说绝,给自己不留一点余地。我们提倡的是说话要说得滴水不漏,恰到好处,少说废话,套话,但也不能谨慎到不说话。行动敏捷是说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快速承诺,不要只是动嘴,要多干实事。总之,我们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少说多做,绝对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