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貒

西貒,泛指偶蹄目(Artiodactyla)西貒科(Tayassuidae)下3个属的群类,是分布于新大陆的猪型动物,上门齿似矛,故得其英文名。外形及习性和猪科动物非常相似,但是二者亲缘关系并非似外表那样接近。西猯科动物体型通常比猪科动物小,耳小而竖立,几乎无尾,体长达75∼90公分(30∼35吋),体重15∼30公斤(33∼66磅)。后肢只有3趾,虽为杂食性,但比猪科动物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比猪科动物复杂,獠牙向下而非向上弯曲,是强有力的攻击性武器。西貒除去獠牙外,还有臭腺可用于驱敌。为人类狩猎对象,主要为猎取其皮和肉。受惊扰时颇凶猛,但有时也被南美印第安人所驯养。
- 中文名 西貒
- 拉丁学名 Tayassuidae
- 别称 javelina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身体特征
与猪的差别是某些骨骼和牙齿的特征。背部皮下有一臭腺,开口于脊梁上,发出一种强烈的麝香似的气味;因此传说西貒有两个脐,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西貒分布于从德克萨斯州向南到巴塔哥尼亚一带。以多种植物、昆虫、蛙类和尸肉为食。报警声如犬吠,受惊扰就使牙齿打颤发出嘎嘎声,遇敌则用臭腺排出液体驱赶,或者集结数十至数百头还击。 一窝2仔,妊娠期5个月。

种群类
有3个属:
领西貒(Pecari tajacu或Collared Peccary)深灰色,有一白色带横过胸部,5∼25只一群,栖于荒漠和森林,它们在觅食时会分成较小的群体觅食后再聚集成群。
白唇西貒(Tayassu pecari)体稍大,色较深,嘴四周色白;一群50∼100只以上,栖息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中。
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 即瓦格纳氏西貒),分布于南美洲查科草原,原本认为是已经灭绝的动物,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查科草原重新发现,是美洲最后发现的大型动物,也是西貒科最珍贵的种类。草原西貒体型大于领西貒,日间也更为活跃,4∼10只组成一群。草原西貒仅分布于南美中部的大查科(Gran Chaco)地区,因被人类猎杀及生境被开垦以作牧场,草原西貒的数量受到影响。在20世纪晚期,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关注该物种的长期生存机会。
生存状况
西貒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猎人捕杀、引入品种带来的疾病和生存地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