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西江月·黄陵庙

2022-06-30 20:54:08 百科资料

《西江月·黄陵庙》是南宋词人张孝祥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围绕船行秋江着笔,有月夜泛舟的情景,有对“明日风回”的期望,有“今朝露宿”的处境,有对每阳盛状的向往。充满了想象,主观感情色彩浓烈,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 中文名 西江月·黄陵庙
  • 作者 张孝祥
  • 文学体裁 词
  •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原文

  西江月①·黄陵庙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②,唤起鳞鳞细浪③。

  明日风回更好④,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西江月:《西江月》是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②“波神”句:意思是行船被风浪所阻。波神:水神。

  ③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④风回:顺风。

  ⑤准拟:准定。

白话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

  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江上的声响像是水府在演《霓裳羽衣曲》,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

  词人在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秋离开湖南长沙,往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途中因风阻黄陵庙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起首的“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词人说自己满载着一船秋色,行驶在辽阔的江面上。 “明月”二字,极为传神地将秋日那种苍茫的色调表现出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秋高气爽、江天一色的秋景图。接下来的“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二句,词人说好像是波神想要挽留自己一起欣赏那斜阳的光辉,所以江面上才泛起了“鳞鳞细浪”,波光闪闪。词人这两句写得十分微妙,他不直接说自己留恋这种秋日江面上的美景,而是借说“波神”要留自己一同观赏此景,接着的“唤”字就更加韵味十足了,词人将江面上荡起的粼粼波光说成是“波神”召唤出来的,好像真的有“波神”在挽留他似的。词的上片极富情趣,词人本是在赴任途中被风浪所阻,但词人却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说是“波神”的挽留,这种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的手法,将词人心中的快感展现无遗。

  下片起首的“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两句,词人说如果明天风向能够好转,那么今晚就是露宿在江边又有何妨,可见词人心境的愉悦。结拍的“水晶官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词人说自己露宿江边,听到江中的波涛阵阵,就好像是水晶宫在演奏着《霓裳羽衣曲》一样动听,等到达岳阳时,自己一定要登楼眺望洞庭湖上美不胜收的景色。 “霓裳”本指唐代有名的《霓裳羽衣曲》,词人在此处却借指江涛的拍击声,这仍是他浪漫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词的下片借景抒情,将词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融人其中,表现了词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

  全词充满了想象,主观感情色彩浓烈,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名家点评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春: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张孝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