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又名大理弓鱼,属于鲤形目鲤科,拉丁学名Schizothorax taliensis。
- 中文名 裂腹鱼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 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域
- 门 脊索动物门
- 界 动物界
基本简介
裂腹鱼属鲤形目鲤科。因鱼的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鳞片之间似腹部裂口,故名裂腹鱼。西藏裂腹鱼属有15个种,占中国已知该属39个种的38.5%,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海拔相对较低的河段,只有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异赤裂腹鱼、横口裂腹鱼和西藏裂腹鱼分布在海拔3000~45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印度河上游和班公错等水体,是该属鱼类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从栖息环境分析,除西藏裂腹鱼可同时分布于江、湖两种水体外,其他均在外流河水环境生活。

根据中国西藏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明,裂腹鱼类可能是在第三纪的晚期起源于原始的亚科鱼类。
种群分类
其形状因所处各地海拔不同而有差异,明显地表现出随高原隆起而演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原始、中级、高级三个类群。

1、原始类群。聚居于海拔1250~2500米一带,鱼鳞被覆于全身,有下咽齿3行,触须两对,该类群包括裂腹鱼属、裂腹鲤属和扃吻鱼属。
2、中级类群。聚居于海拔2750~3750米一带。鱼体鳞局部退化,有下咽齿2行,触须1对,该类群包括重唇鱼属和裸重唇鱼属。
3、高级类群。聚居于海拔3750~4750米一带。鱼鳞全部退化,有下咽齿2行或1行,触须缺,包括裸鲤属、尖裸鲤属、裸裂尻鱼属、高原鱼属等。属于裂腹鱼属和重唇鱼属的鱼类身上被覆有细小的磷片,通常叫细鳞鱼,一般栖息于峡谷地区的河流内;裸鲤属的鱼类多在湖内繁殖,而裸裂尻鱼属的鱼类多在江、河中生存。羊卓雍错等湖泊中的高原裸鲤、雅鲁藏布江水系的铲齿裂腹鱼、班公错的西藏裂腹鱼,以及狮泉河、象泉河的裸裂尻鱼等为西藏最重要的经济性鱼类资源。
外形特征
体延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

栖息环境
分布于高原地区,身体裸露的种类分布于高原中心的湖泊和江河缓流之中;另一些具须和细鳞、下咽齿3行的种类则生活于高原周围的江河急流中。
种群分布
仅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
繁殖方式
在这种严峻环境中生活的裂腹鱼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繁殖力低。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一般要3~4龄才能性成熟。裂腹鱼虽然生长慢,繁殖力低,但由于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敌害少和种间竞争不激烈,所以目前多种群还较繁盛。裂腹鱼类的卵均有毒,必须在100℃高温5分钟后,毒蛋白方能破坏。食用时应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