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衮雪

2022-07-10 15:35:42 百科资料

衮雪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 中文名称 衮雪
  • 外文名称 Gunxue
  • 取材 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
  • 作者 曹操
  • 存放 汉中博物馆

衮雪传说

  在汉中褒谷石门,对曹操写的"衮雪"二字中的"衮"字,附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今勉县)打败张鲁兄弟之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为洗尘赏景,游览了褒谷的大好风光。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高气爽,野花飘香。曹操带领文官武将,侍从三十多名,经花村(现河东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在这里,人们尽情的观赏了如锦似画的山水。上游,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巨浪如一头凶恶的雄狮,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雨雾空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那溅入空中的水珠,又如雪花轻摇漫舞的飘然而落。

  魏王完全被这种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吸引,不由得心荡神怡,豪情满怀,心想,难怪当年的张良、郑子真都在这里隐居,真乃天堂也。这时心胸宽阔,才华四溢的大诗人曹操,触景生情,顿时诗兴大发。停立船头,激奋昂扬,气势磅礴,索来文房四宝,奋笔疾书"衮雪"二字以比喻之。

  魏王题诗,文武争看。大家虽然早巳看出了"衮"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这时一侍从挤到前边,不知高低的问道:

  "丞相大人,字写的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但……。"

  "说下去。"

  "但……但是'衮'字缺……"

  "缺什么?缺三点水是不是?"曹操用手一指滚滚激流, "这不是水吗?"

  在场的文官武将,这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从这起,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 "狂涛巨浪流石边, '衮'字旁边不用点"。这"衮"字的写法从此一代传一代,直至今天。

  在今陕西汉中褒谷中的褒河山崖,原有"衮雪"石刻。建安二十四年夏,曹操西征汉中,经过此地时,看到褒河水流湍急,冲击河内乱石,喷沫飞溅如雪团之状,便题写了"衮雪"二字,"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表现出曹操的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衮",气势磅礴,充满刚毅,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

  该摩崖原刻在汉中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四十五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1967年因修路建水坝,而今,"滚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衮雪"刻石仍藏在汉中博物馆。曹操诗文华盖天下,而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

  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

  滚滚飞涛雪作窝,

  势如天上泻银河。

  浪花并作笔花舞,

  魏武精神万顷波。

"衮雪"原石

  "衮雪"二字的原石,在石门水库大坝下方的河中一块巨石上,为曹孟德所书。在石门口栈道旁的一块是后人根据河中的原字摹写重刻而成,意在保护这个绝代书品。石门水库修建之初,汉中博物馆特地派石匠将河中巨石上的"衮雪"二字完整凿下来,运到汉中博物馆保存。当时河中另一块巨石上有"玉盆"二字,也被完整凿下,运到汉博,连同石门前的"石门颂"、石门铭、大开通等摩崖石刻,全部取下,以免水淹。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