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蚶

血蚶(xuè hān),学名"泥蚶"。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广府人称它为"蛳蚶",潮汕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它的介壳形状,作心脏形,两壳质厚而隆起,左右同形,表面有垄沟,如瓦屋棱,约有三四十条,均由壳嘴而散射。肉柱紫赤色,多血,味极鲜美,嗜好之者,把它视作廉价的补品,下酒的佳肴。因其汁水如血色,故名;又往往因其壳色白如雪,常讹为「雪蚶」。银蚶当属毛蚶同类,唯体型大小有别,较一元硬币稍小。口感上,银蚶要比毛蚶更鲜、更嫩,也更难调理。银蚶是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对水质的要求相当高,现在许多地方都是筑塘引水养殖,比毛蚶要乾净许多。银蚶个小壳薄,绝对不是小毛蚶,毛蚶壳上有毛,银蚶没有。
- 中文名 血蚶
- 别称 泥蚶
- 界 动物界
- 门 软体动物门
- 纲 双壳纲
分布范围
又名:泥蚶。它生长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地近陆的浅海泥沙中,闽粤还有用人工种植的,养殖场称为"蚶 田"。《南越笔记》载:"惠潮多雷(虫字旁雷)田,蚶与沙蚶雷(虫字旁雷)皆味甘性温益人,蚶愈大愈嫩,岭南炙之,名天(空一字)也。一名花雷(虫字旁雷),沙蚶不可种,故粤人贵沙蚶而贱雷(虫字旁雷)。"考古家根据一些资料,知道蚶壳会存留于"志留利亚纪"的地层中(古生代的第三纪,又名"锡留纪"),这样说来,蚶之出现在世界上,已有很古远的历史了。

食用价值
蚶肉味甘咸、性温,入脾、胃、肝经;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用于症瘕痞块、老痰积结等症;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潮汕、漳州、泉州和其他沿海各地的人,都有吃蚶和以蚶祭祀先人的风尚。清明节、下元节和冬至节扫墓, 子孙在坟墓上共享祭品时,往往先要食蚶,食完还把蚶壳散置于先墓荧之上,以示富贵丰隆。不过,三月食蚶,已是蚶之末造了,其最当令时候,应在寒冬十一二月之间。捕捉时,用脚踢踏。《南越笔记》载云:"沙蚶冬月渔者,以足取之,谓之踢蚶。雷(虫字旁雷)以天寒乃肥,仲秋孕妇者腹黑,以白者为贵。"蚶的良种,潮汕人认为应推"珠池赤蚶",因它大而肥,肉嫩而脆,稍有咸味。

潮汕除夕围炉,蚶是缺少不得的食品之一。由于蚶壳相磨所发的音响,极似铜钱声音,所以儿童称蚶壳为"蚶壳钱"。除夕食蚶,意取金钱众多,反复可数的意思。这和广府人新年食大蚬而称"发财大蚬",是同一风俗的,都是寄托"年胜一年"的祈愿,不能尽以迷信目之。
其实蚶到冬月,是最肥美的大造时候,人们喜欢在此时饮酒食蚶,是自然不过的事。有一些地方没有蚶产,未曾见过食蚶的人,初见时,看到掀开蚶壳鲜血淋漓,肯定它必味腥难食,因而不敢染指,及至他吃了一两颗之后,这才点头称善,更番寻味。江浙一带以及上海馆子中的食法,多配以浙醋姜丝、麻油等,但潮人的配料却是"三参酱"(即辣椒酱、梅膏酱、酸醋),再加糖和芜荽等物,掀而点食,实在是十分可口的时鲜。
烹饪方法
烫蚶要有一定经验,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这样食起来,就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 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掀揭,而且掀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如果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则相信可以火候适中:做时先将蚶洗去泥沙,滤干放在铁锅里,另烧开水至"蟹目"程度(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焗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

有人喜欢把洗净的蚶,逐颗用铁筷夹住,放在炭炉上煨食。这种食法,自然比水焗好味,但手续颇为人忽略的是,蚶壳掀开时,往往有一小块沙泥附在肉柱边,食时应加留意,轻轻将其抹去,免至将其吞入肚内。
蚶壳可以煅灰,作为建筑材料的"土灰"。此外还有另一用途,就是可以用它作为乐器椰胡的线眼。
笑话中的恶妻治夫,也用两个蚶壳覆地要丈夫跪上求饶,据说那是最苦楚的小惩罚。还有被人视为不长进的行为,就是用"蚶壳钱掀鼻",这在潮语的语气中,是相当于"鼻(涕)流入目"之类了。
绝交特产
春节过后,很多人把自己的家乡特产带回来,网友开始评选最奇葩特产。一些"奇怪"的土特产就在微博上被疯狂吐槽,其中包括一些咱福建的土特产,以老鼠干、血蚶、笋丝、鸡仔胎为首。
有一些网友对于福建的血蚶毫无抵抗能力,网友"geekand-me"就说,她宁德的舍友曾经带过一罐血蚶到宿舍,闻起来很香,"可居然是生的!打开还在滴血!我不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