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血管瘤治疗

2022-07-05 06:08:31 百科资料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 别称 血管瘤
  • 常见发病部位 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

血管瘤临床表现

  一、毛细血管型血管瘤,由发育异常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

  1. 多发于颜面部及口腔粘膜。

  2.不高出皮肤者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葡萄酒斑状;高出皮肤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3.压迫瘤体时由于血液流出瘤体,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瘤体,恢复原有的大小及色泽。

  二、海绵状血管瘤,由发育畸形的无数血窦组成。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可压缩。

  3.体位元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三、蔓状血管瘤,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

  1.肿瘤高起呈串珠状,表面温度较高。

  2.扪诊有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3.压闭供血动脉则搏动及杂音消失。

血管瘤治疗技术

技术介绍

  脉冲染料激光,是第五代染料激光系统,也是全球激光厂商--美国Candela激光公司的经典之作,具有超过20年的临床应用史和皮肤血管病治疗效果。脉冲染料激光采用的脉冲,被誉皮肤血管病治疗的"金标准",配以专利的DCD动态冷却系统,让治疗过程安全舒适。同时,脉冲染料激光也被业内认为是能有效治疗鲜红斑痣的激光系统。

治疗原理

  是将第二代的新型光敏剂(海姆泊芬)通过静脉途径注入体内,海姆泊芬经静脉注射后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浓度高峰,并被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吸收,而表皮层细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剂的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与表皮层细胞间形成明显的浓度差。此时给予穿透表浅、可被血管内皮细胞选择性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使海姆泊芬产生单态氧等光毒物质,使富含海姆泊芬的患部扩张畸形的毛细血管网被选择性破坏,而覆盖于扩张畸形毛细血管网上的正常表皮层因不含海姆泊芬不受损伤,位于扩张畸形毛细血管网下的正常真皮深层组织则因激光穿透浅、难以达到有效激发量而得到保护。

治疗效果

  以往国内开发的光敏剂如YHpD(光卟啉)、HpD(血卟啉衍生物)均为多组分的混合物,组分复杂,难以实现稳定、规范的质量控制,且在体内排泄缓慢,使用后皮肤的光敏反应持续1至3个月,部分患者甚至长达6个月。这给治疗后的护理和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单甲醚,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在体内分布迅速,清除较快,不易蓄积,从而克服了光动力疗法的主要副作用--正常组织的持久性光毒反应,患者只需避光数天即可。

血管瘤预防

  1.瘤体外观特征(葡萄酒斑状或杨梅状等)。

  2.压之褪色或缩小。

  3.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扪有搏动感,听诊吹风样杂音,压闭供血动脉及杂音消失(蔓状型)。

  4.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瘤的症状及体征视瘤体类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浅及范围而定,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较多,如皮肤皮下组织等;侵犯肌肉,深层血管,喉,咽,颈椎等组织则较少,如已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根据临床表现颈部血管瘤一般诊断不困难,但如侵犯颈深部的一些重要器官如颈动脉,喉部,应特别注意,穿刺瘤体对诊断很有帮助,如抽出血液,即可确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