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

属昆虫纲。
螳螂目(Mantedea)大型昆虫。体大,头呈三角
形。前胸特别延长,前早足呈镰刀状,并生有倒勾的
小刺,用以捕捉各种害虫,为著名益虫。
- 中文名称 螳螂目
- 外文名称 Mantedea
外形特征
中至大型昆虫。体细长,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劲。前胸特别延长,前足胫节呈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腿节和胫节生有倒勾的小刺,用以捕捉各种昆虫。中、后足适于步行。足跗节5节,有爪1对,缺中垫。腹部肥大,雌、雄背板可见9节。腹面雌只见6节,雄可见9节。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产卵器不突出,尾须短。


分布范围
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生长繁殖
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生活习性
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格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竟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经济价值
螳螂是著名的益虫。中华大刀螳螂、狭翅大刀螳、广斧螂、静螳、薄翅螳螂、勇斧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产卵于卵鞘中,古称"桑螵蛸"并作中药。
下级分类
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分属3科。中国已知1科约51种
目(order) | 总科(superfamily) | 科(family) | 亚科(subfamily) | |||
Mantodea 螳螂目 | Amorphosceloidea 怪足螳总科 | 1 | Amorphoscelidae 怪足螳科 | 1 | Amorphoscelinae | 怪足螳亚科 |
2 | Paraoxypilinae | 副刺胸螳亚科 # | ||||
Chaeteessoidea # 缺爪螳总科 | 1 | Chaeteessidae 缺爪螳科 # | ||||
Mantoidea 螳总科 | 1 | Choeradodidae 叶背螳科 | 1 | Choeradodinae | 叶背螳亚科 | |
2 | Deroplatinae | 扁背螳亚科 # | ||||
2 | Empusidae 锥头螳科 | 1 | Blepharodinae | 锥螳亚科 # | ||
2 | Empusinae | 锥头螳亚科 | ||||
3 | Hymenopodidae 花螳科 | 1 | Acromantinae | 姬螳亚科 | ||
2 | Hymenopodinae | 花螳亚科 | ||||
3 | Oxypilinae | 刺胸螳亚科 (棘螳亚科) | ||||
4 | Phyllotheliinae | 奇叶螳亚科 | ||||
4 | Mantidae 螳科 | 1 | Amelinae | 跳螳亚科 | ||
2 | Caliridinae | 丝螳亚科 | ||||
3 | Eremiaphilinae | 方额螳亚科 (或独立作科: 埃螳科) | ||||
4 | Iridopteryginae | 虹翅螳亚科 | ||||
5 | Mantinae | 螳亚科 | ||||
6 | Miopteryginae | 小翅螳亚科 | ||||
7 | Photininae | 广额螳亚科 | ||||
8 | Rivetininae | 西肛螳亚科 | ||||
9 | Schizocephalinae | 裂头螳亚科 | ||||
5 | Thespidae 细足螳科 | 1 | Oligonicinae | 寡螳亚科 | ||
2 | Pseudomiopteriginae | 伪小翅螳亚科 # | ||||
3 | Thespinae | 细足螳亚科 # | ||||
6 | Toxoderidae 扁尾螳科 (箭螳科) | 1 | Toxoderinae | 扁尾螳亚科 | ||
7 | Vatidae 长颈螳科 | 1 | Vatinae | 长颈螳亚科 | ||
Metallyticoidea # 金螳总科 | 1 | Metallyticidae 金螳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