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螵蛸

2022-07-16 03:32:39 百科资料

"螵蛸"(piāo xiāo):螳螂的卵块,即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产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可入药。又名"蜱蛸"。无脊椎动物昆虫螳螂,雌虫在产卵前,首先在树枝上或树皮上,分泌出一种泡沫状的粘液,再将受精卵产在里面,许多卵分行排列,干燥后即形成一种卵鞘,称螵蛸。每只雌虫可产4~5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卵鞘。中医学称卵鞘为"螵蛸",如桑树上的卵鞘,称为"桑螵蛸"。冬季采收,蒸1小时,杀死虫卵,晒干后可入中药,成品黄褐色,质松软,体轻,对体弱、小便次数过多者,有抗利尿(缩尿)功效。

按照古本草只有产在桑树上的才叫桑螵蛸,而产在其他植物上的只能叫做螵蛸,只有产在桑树上的才独得桑白皮津液之精气,从而入药最好。有些老中医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就在方子中加些桑白皮,增加一些利水效果,不过总感到有种"隔靴搔痒"的味道,那种软螵蛸(大绵)往往产在石头上,那种长螵蛸往往产在芦苇荡中,那个短螵蛸往往产在槐树,柳树等乔木灌木上,现在有些老中医认为这种较"铁螵蛸"质量最好,产卵时最前端的那个往往颜色最黑,认为是铁螵蛸中质量最好的。螳螂产卵,初时是乳白色,好像热熔胶,过一会儿就变黑变硬了。

  • 中文名称 螵蛸
  • 别名 "蜱蛸"
  • 释义 螳螂的卵块
  • 功效 抗利尿(缩尿)
  • 采收 冬季

药材简介:

  桑螵蛸

  拼音:SANG PIAO XIAO

  别名:蜱蛸

  产地:

  大刀螂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河南、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贵州等地。

  小刀螂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

  巨斧螳螂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采收:深秋至次春收集

  加工: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将其干燥。用时剪碎。

  药性:性平

  药味:味甘、咸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药材性状:

  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