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蝮蛇

2022-07-10 06:29:53 百科资料

蝮蛇(Agkistrodon halys),指蝮亚科的蛇,是成员繁多的蛇科,有神秘莫测的巨蝮属、诡异狠毒的响尾蛇属、狰狞凶险的矛头蝮属、华丽优雅的竹叶青属、妖娆美艳的棕榈蝮属、美轮美奂的铠甲蝮属、外表独特的尖吻蝮属、小巧玲珑的亚洲蝮属,等等等等,均为爬行纲,蝰科,蝮亚科。在我国各地,分布的多为亚洲蝮属,中国境内所指的蝮蛇多为短尾蝮(一种常见的蝮蛇)。蝮蛇的学名"Agkistrodon"源自希腊语,当中"Ancistro"意思是"钩",而"odon"则代表"牙",两者合指蝮蛇最为人所知的钩形毒牙。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源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树丛、田边和路旁扥发、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蝮蛇主要特征是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

  • 中文名 蝮蛇
  • 拉丁学名 Agkistrodon halys
  • 别称 草上飞、七寸子、土公蛇(指短尾蝮)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蝮蛇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颈细,具颊窝,头颈区分明显,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正脊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彼此交错排列略并列,背鳞外侧及腹鳞间有1行黑褐色不规则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鼻间鳞宽短,排成⊥形;眶前鳞2,眶后鳞2(3),眶璨来新月形,颞鳞2+4(3);上唇鳞2-1-4(2-1-3、3-1-4)式。背鳞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鳞137-173,肛鳞完整;尾下鳞29-54对,少数为单行。头背具对称的大鳞片,眼前有颊窝,体背有两纵行圆斑。

  体色变化大,头体背部由灰褐色而至土红色,头部在眼后到口角有黑色带,其上缘有一黄白色细纹;体背交互排列有黑褐圆斑;腹面灰白到灰黑褐色,有不规则黑点;尾尖黑色。

生活习性

  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蝮蛇

生长繁殖

  蝮蛇为卵胎生。蝮蛇胚胎是在雌蛇的体内发育成长的,小蛇出生之后就能够独立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殖方式能够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护,所以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蝮蛇的繁殖期,每一条雌性蝮蛇可以产下2~8条小蛇。刚出生的小蛇体长在14~19厘米,体重为21~32克。小蛇在进入冬眠之前会脱皮1~2次。

栖息环境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 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

蝮蛇

分布范围

  蝮蛇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物种分类

  蝮蛇类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曾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中国研究人员在全国各地的560条蝮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不同,确定中国蝮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尖吻蝮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 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尖吻蝮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尖吻蝮

  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1.5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中文学名尖吻蝮亚纲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
拉丁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有鳞目
别称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亚目蛇亚目
动物界蝰蛇科
脊索动物门亚科蝮亚科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尖吻蝮属
爬行纲尖吻蝮

中介蝮

  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

黑眉蝮蛇

  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在1932年时)估计说的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1979年,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铜头蝮蛇

  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中文学名中介蝮有鳞目
拉丁学名Gloydius intermedius亚目蛇亚目
别称地扁蛇、七寸蛇、哈里斯蝮蝰科
动物界亚洲蝮属
脊索动物门中介蝮
爬行纲

短尾蝮

  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

中文名短尾蝮有鳞目
外文名Gloydius brevicaudus亚目蛇亚目
动物界蝰科
脊索动物门亚洲蝮属
爬行纲短尾蝮

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60-90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蝮蛇亚科 竹叶青
中文学名竹叶青蛇爬行纲
拉丁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亚纲双孔亚纲
别称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刁竹青、焦尾巴蛇目
动物界亚目蛇亚目
脊索动物门蝰科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竹叶青蛇属

日本亚种

  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

铜头蝮蛇

  铜头蝮蛇是南美蝰蛇科的一员,它们行动敏捷、善于伪装,受到骚扰会毫不犹豫的攻击。这种蛇在其所在的国家有叮咬人的记录。

黑眉蝮蛇

  黑眉蝮蛇,属剧毒蛇,生活在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面的渤海之中。

  在辽东半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顺港25海里处有一个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蛇岛(自然保护区)。该蛇岛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单一品种黑眉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生存着近2万条剧毒蛇。在蛇岛上,仍存活着世界奇迹:惟一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蝮蛇,这种蛇一年只捕食几次就可存活下来,岛上的其它动物都灭绝了,极强的生命力使它们在岛上生存繁衍几千万年。

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性平,有毒。

  功效主治

  酿作酒,可治疗癞疾诸瘘,心腹痛,且可下气结,除蛊毒。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

  主治疗各种漏疮,研成末涂抹患处。

  

  功效主治

  主治疗疗肿、恶疮、骨疽。

  

  功效主治

  主治身痒、疥癣。

  

  功效主治

  主治痢。烧成灰,饮用三钱。

  蝮蛇毒

  功效主治

  活血通络。主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血管病、硬皮病。

  脂肪

  功效主治

  解毒消肿。主治耳聋、肿毒。

  药理

  【药名】蝮蛇

  【归经】脾;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解毒

  【主治】风湿痹痛;麻风;瘰疬;疮疖;疥癣;痔疾;肿瘤

  【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动于稻田、耕作区、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鱼、蛙、鸟、鼠等为食。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圆盘状,盘径6-8cm,头居中体背黑灰色,有的个体有圆形黑斑,背鳞起棱,多脱落。腹面可见剖除内及的沟槽,脱落的腹鳞长条形,半透明。尾部较短,长6-8cm。质坚韧,不易折断。气腥。骨骼特征:鼻骨前端较突出,躯干椎的棘突较低矮,基本不后倾,椎体不突尖端较平截,多数成长短不等的竖刀状,尾椎脉突侧面观亦成短竖刀状。

  【采收和储藏】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盘形,烘干。亦可鲜用。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药理作用】毒性

  粗制蛇毒成分复杂,作用亦很复杂。一般认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血循、神经混合毒。被咬伤的病人除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外;由于神经毒,常发生畏寒、目糊、眼睑下垂、颈项牵引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难如双吸气、屏气、点头状或鱼口样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也证明蝮蛇毒具有明显的神经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显著的血循毒,单纯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临床病人也常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严重中毒性休克症状。

  虽然有人认为江苏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经毒(据他们观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认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Bradykinin)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的是对心脏的直接损害,被咬伤的病人心电图有窦性心律不整、异位节律、P波变尖、R彼低电压、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变化,联系到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况--心肌出血、心肌纤维浊肿断裂,可以认为蝮蛇毒对心脏的毒性是循环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溶血及对各脏器的直接损害(如肾等),可发生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咬伤病人常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隐血均呈阳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竹叶青、龟花蛇毒亦为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如能及时正确抢救,死亡率较低。

  配方举例

  【炮制】蝮蛇霜:取蝮蛇煅烧存性,研成粉末。

蝮蛇

  【性味】味甘;性温;有毒

  【归经】脾;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痛;解毒。主风湿痹痛;麻风;瘰疬;疮疖;疥癣;痔疾;肿瘤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每条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个月,每次饮5-10ml,日饮1-2次;或烧存性研成细粉,每次0.5-1.5g,日服2次。外用:适量,油浸、酒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价值

  用蝮蛇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目前国内科研单位开发应用的途径有:

  ① 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

  ② 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业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因此开展蝮蛇的人工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蝮蛇纯干毒粉在国际市场是黄金价的20倍,在国内每克价超过1000元。

人工繁殖

孵化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 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 进入冬眠。

蝮蛇

养殖场设置

  蝮蛇养殖场要根据养殖数量建造。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不超过15条,有缸养、室内养、室外场地养。少量的可用缸养,缸口需加能透气的盖。室内养和场地养要用水泥抹光滑,以防鼠挖洞和蛇钻洞逃走。

饲养管理

  蝮蛇新陈代谢缓慢,饱食后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要提供饮水。蝮蛇是肉食动物,主要以小型动物为食,可将鱼、蛙、虫、鼠、肉块及鸟、鸡鸭蛋等投入饲养场地,让蝮蛇随时吞食。还可在饲养场地设置有诱虫灯诱来昆虫供蛇捕食。蝮蛇的牙齿无咀嚼能力,食物都是被整个吞入胃内,靠消化能力很强的胃液。饲养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扫,清除病蛇、死蛇。池内饮水要经常更换。饲养员最好经过培训,严防蝮蛇伤人(要备好蛇伤药物)。

越冬保护

  饲养蝮蛇保护过冬十分重要,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严防鼠害,要经常检查越冬场所的温度,防止冻伤蛇类。在冬眠前,要供足食物,增加蛇体的营养贮备,为安全越冬创造良好条件。可采取下列方法保护蝮蛇安全越冬:

  ① 砂器越冬法。在木箱内铺一层20厘米厚的细砂。把蛰眠的蝮蛇放一层在砂上,再铺细砂20厘米,再放一层蛇,如此反复,直到木箱装满盖好,然后把木箱置于0-2℃的窖内。第二年春暖时,将蛇箱搬人养殖场,让蛇爬出。

  ②钻孔修巢越冬法。在饲养场地,用铁钎钻深孔,让蝮蛇爬进洞内越冬,然后将洞口盖土20厘米。来年春暖除去覆土,让蛇自然爬出。

  ③挖坑堆石越冬法。在饲养场内,挖深1. 5-2米的坑,内堆乱石、杂草等,待蛇爬进石缝冬眠后,再覆土20厘米,待到春暖后清除覆土,蛇会自然爬出。

蛇毒采集

  为保护毒蛇资源,宜采用活蛇取毒,这里介绍自咬取毒法。此法用左手抓住蛇颈,右手拿盛毒器塞入蛇口,使蛇出于本能而狠咬盛毒器,促使其挑出毒液。新取的蛇毒要立即用真空干燥器干燥使其含水量不超过5%,以防蛇毒腐败变质,干燥毒粉可用黑色纸或锡箔纸包紧存放干燥处待售。蝮蛇取毒不可过于频繁,以每月1次为宜,1年可采毒6-7次,冬眠期不能采毒。采毒时要严防毒蛇伤人,一旦发生伤害,应立即采取紧急自救措施,并尽快到县级以上医院注射蝮蛇抗毒血清,确保安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