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虫

蜣螂(Dung Beetle),俗称屎壳郎、屎克螂、粪金龟,是鞘翅目金龟子总科下的一个并系群。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并以太空中的银河导航,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世界上有2万多种蜣螂,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主要以动物的粪便为食,喜欢把动物的粪便滚成球。
- 中文名 蜣螂虫
- 别称 金京图鲁,巴森-浩如海,浩日皋勒吉-朝赫,班布-浩如海
- 界 动物界
- 蒙药名 朝赫-浩如海
-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基本资料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比行夜大,圆形,具六条足,能飞,把人、畜粪滚成丸,贮存在洞里。"并附形态图2幅。上述昆虫的特征及附图与蒙医所认用的蜣螂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金京图鲁即朝赫-浩如海(蜣螂)。
中药材基原
为金龟子科昆虫屎壳螂的干燥全虫。

动物矿物
植物形态
屎秃螂Ca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8cm,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限,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中部有横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纯角状,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见;前翅为鞘翅,相当隆起,满布致密皱形刻纹,各有7条易辨认的纵线;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雌虫外形与雄央很相似,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前面扁圆形的隆起,顶端是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且只有外侧的深凹,明显可见。栖息在牛粪堆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动物尸体及粪尿等。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一般于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可用炭火烘干。
性状鉴别
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半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以体黑、干燥、完整者为佳。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体壁碎片浅黄色、黄色或深棕黄色,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刚毛已脱落,散有毛窝,毛窝附近有星芒状的色素颗粒;有的边缘增厚,密布棘状物,有的着生短粗刚毛或少数细长刚毛。③刚毛黄色或黄棕色,细长,先端锐尖,表面具疣状突起,长60~200μm,基部直径7~15μm,壁厚1~3μm。③横纹肌纤维众多,近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多数断裂成薄片状,表面有紧密排列的曲折状或水波状的明暗带,纹理较清晰。④碳酸钙结晶众多,形状不规则,大小在2~10.5μm之间。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溶液浓缩至5m1,将浓缩液滴在滤纸上,喷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醌丙酮溶液,然后在110℃下烘烤,可见黑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1,加入三氯化铁试剂1~3液呈墨绿色。
化学成分
约含1%的蜣螂虫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经30min也不被破坏[1]。
附方
治胃黏痧 草(制)、诃子各20g,木香、荜茇各5g,石菖蒲、信筒子、紫(钅丱)、泡囊草(制)各7.5g,光明盐9g,麝香、蜣螂虫或步行虫各4g,黑冰片10g,铁杆蒿膏18.5g。制成水丸。每次1.5~3g,每日1次,晚临睡前温开水送服。(《蒙医方剂汇编》十三味光明盐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