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蜡烛精神

2022-07-07 20:14:28 百科资料

蜡烛精神是一种"隐喻",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世纪,蜡烛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最初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肖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中文名称 蜡烛精神
  • 外文名称 Candle spirit
  • 源自 李商隐的《无题》

简介

  蜡烛精神是一种"隐喻",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新世纪,蜡烛精神就是黑暗中的一道希望。

来源

  最初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肖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曾说:"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他形象地形容自己的人生观是"蜡烛人生观",并以此自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隐喻对象

  蜡烛精神顾名思义,从蜡烛这个实物中比喻出来的一种"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的无私的奉献精神。蜡烛精神常用来隐喻教师。

  "蜡烛"隐喻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明亮的光、温暖的爱和不图报答也无以报答的恩,它们如空气一般充盈在青少年学生的周围。凭理智,"明亮"是与"黑暗"相对的,"光"是与"影"相对的,"温暖"是与"寒冷"相对的,"爱"是与"恨"相对的,"不图回报"是与"贪婪成性"相对的,"无以报答"是与"货款两清"相对的,"恩"是与"仇"相对的。因此."蜡烛"这个隐喻喻指的内容可能包括:

  第一,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帮助学生撕开了无知的黑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真理之途(这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喻"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未来的守护者,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如同太阳给地球的爱(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将"教师"比作"太阳")、春雨给庄稼的爱("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自然予人类的爱(老子的"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既温暖又慷慨,既充裕又静谧,既深厚又绵长。

  第三,教师是无私和高尚的,他们一生之中所给予众多学生的启蒙、激励、关心、指导、爱护、帮助是无从言说、无法计量,也从不谋求学生报答的,他们从工作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幸福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恩难忘,师恩难报!看起来,人们用"蜡烛"来比喻教师一方面是要表达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性(不仅仅是"无私奉献")的"生动认识" ("隐喻"本身就是认识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他们对于某些具体教师形象及其在教育生活中所体现的上述种种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肯定、感激、赞美、颂扬和讴歌之情。而且,从日常语言中"蜡烛"隐喻的使用情况来看,后一种用法应该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用法。这种用法与其说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某些"角色期待",毋宁说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精神的某种主观认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