蜞鳅

鲯鳅鱼(orhphaenahippuruslinnaews)又称阴凉鱼;由于形似铡刀,故又称铡刀鱼。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体大剽悍游速快。
其形态为体长侧扁、前端钝直、背部很狭,额部有一骨质隆起甚高;背鳍一个且长大,目眼上缘起止于尾鳍基前,尾鳍深叉形。
- 中文名称 蜞鳅
- 拉丁学名 orhphaenahippuruslinnaews
- 别称 阴凉鱼
- 界 动物界
简介
鲯鳅,身长1米有余,重约十几千克,可谓体大剽悍。漆黑的脊背上长满了金光闪闪的斑点,背鳍又宽且长,从头至尾连在一起,犹如马鬃竖起;吻部方圆,锐齿外露,相貌颇有些凶煞。

鲯鳅的游速很快,一般可达每小时30~90千米。因此, 鲯鳅一旦露面,其它水族同类只得退避三舍了。
生活习性
鲯鳅喜欢躲在漂浮物下面,,喜欢在阴凉处栖息,所以得名"阴凉鱼"。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这种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鱼种洄游到我国沿海时,多在盛夏,越是烈日炎炎的天气就大群出现;而乌云欲坠或大雨倾盆的时候,它们则全部从漂浮物下撤走,深潜海底,所以,叫它为"阴凉鱼"并不恰当。
不过,它这个"水下狐狸"的绰号却不辱没它。浩瀚的黄海海面蔚蓝、清澈,这就使得"狐狸"的活动极为不便,只要它稍有游动,立刻就会暴露。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水下狐狸"依靠拼命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维持生活越来越艰难了。于是, 鲯鳅就学会了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藏身避体的本领,选择背光的地方藏起身来,然后等待鱼儿路过,便出其不意地袭击,结果不费多大力气就能饱餐一顿。然而,有时候漂浮物附近好几天也没有鱼儿经过,即使这样,它们也很少另投别宿,而常常是死守原地。不用担心,它们的死守原地并非等死,只要抬起头便可啃到漂浮物上附着的小虾或浮游生物。有趣的是,有些死守原地者,往往都是那些"先知先觉"而且善于神机妙算的老手。
鲯鳅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会像陆地上的狐狸一样,危难之时躺下装死。海豚的聪明是人所共知的,一般说,海豚捕到食物后先要玩耍一番,然后再活吞下去;若是猎物已死,海豚则以为是捡到的"残渣剩饭"而不屑一顾地抛弃掉。 鲯鳅似乎已领悟了海豚这一着,每当它不慎落人海豚口中时,便立刻装死,就这样总能屡屡死里逃生。夸大一点说,就是那些饱经风霜,富有经验的老渔民,有时也免不了被"狐狸"弄得哭笑不得。所以,"水下狐狸"这个绰号对于鲯鳅是再贴切不过了。
相关研究
鲯鳅鱼(orhphaenahippuruslinnaews)因它喜欢阴凉处,又称阴凉鱼;由于它的形状似铡刀,故又称铡刀鱼。此鱼广布中国沿海,其形态为体长,侧扁,前端钝直,背部很狭,额部有一骨质隆起甚高;背鳍一个且长大,目眼上缘起止于尾鳍基前,尾鳍深叉形。
食用鱼类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中国已有报道,如狮鱼和鲐鱼。笔者遇到一起蜞鳅鱼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现将部分所得资料报告如下:
04年8月份,盘锦市某单位从外地购人490市斤冷冻蜞鳅鱼。次日清晨分发给本单位职工,均在当日午餐清炖后食用,食后数分钟就出现了3例过敏性中毒病人,13时许,发病达到高峰(4l例),15时趋于平稳(18例),17时后再无患者出现,发病率为69.6%,无死亡。职工分到的蜞鳅鱼仍是冷冻的,经用水浸泡化开后,有一部分已经轻度腐败变质,肌肉呈黄褐色,无弹性,且有腐败臭味。变质严重者,可见鱼体腹部破溃,内脏脱出,骨肉分离,剖后经洗涤可见水中有大量肉屑。烹调方法,均先将鱼体剖开,除去内脏,再用水洗涤2~3次后,切成适当小块,再加热清炖一个多小时后服用。由于鱼体新鲜程度不同,进食不同鲜度的人及中毒例数也不同。
跳高冠军
鱼类能做水面上自由跳跃、飞翔,这是鱼的本能。但是,鱼类跃出水面作"跳高"的动作,不完全是靠鳍的作用。鱼类跳起高来,是借助鱼体本身的肌肉。尤其是尾部肌肉的强有力的运动所致。
鱼类跳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鱼儿是为了躲避敌害,有的是由于追捕食物,有的是因为受了刺激、惊吓。但也有无缘无故跳跃的。例如鲤鱼在黄昏时跳跃,飞鱼在月光下跳跃等等。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性的动作。此外,鱼类在生殖季节,成群结队汇集一起游泳时,或雌雄在生殖时期,由于情绪兴奋而相互追逐时,也常常容易发生跳跃现象。然而在鱼类中真正会跳高,能一跃而起,荣获"跳高"冠军称号的鱼类,要算是鲯鳅鱼了。这种鱼能跳出水面高达六米。
目前,已发现的鲯鳅属鱼类仅有两种,按其体型大小,鱼类学家称它们为大鲯鳅和小鲯鳅。鲯鳅鱼虽然种类不多,但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各大洋中均有它的踪迹。
鲯鳅鱼捕食的对象主要是飞鱼,可是,飞鱼生来就有一套飞翔的本领,它们能在黑夜中见到灯火时就像"飞蛾投火"一样,向着火光飞去。通常能离水在空中滑翔三百多米,而鲯鳅鱼要追捕它,必须具有比飞鱼高强的本领,于是鲯鳅鱼便练出一身"跳高"绝技,飞鱼虽然能脱水悬空飞翔而逃,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飞鱼飞得再远也逃不出鲯鳅鱼的口,成了鲯鳅鱼的美味佳肴,由此可见鲯鳅鱼"跳高"的本领实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