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蒿

蛔蒿(拉丁学名: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多年生草本,半灌木状草本,。花、果期8-10月。
头状花序含α-山道年,为提取驱蛔虫药的主要原料,亦驱蛲虫。山道年有小毒,入药应适量。另本种还含伪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挥发油中还有倍半萜内脂类及1,8-桉叶油素等。
- 中文名 蛔蒿
- 拉丁学名 Seriphidium cinum (Berg. ex Poljak.) Poljak.
- 别称 山道年蒿,山道尼格,希那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主根细或略粗,木质,垂直;根状茎短,具多年生木质的营养枝,营养枝灰褐色,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茎数枚或多枚,细、直立或下部稍弯曲,高20-40(-70)厘米,具纵棱,下半部褐色,有光泽,上半部灰绿色;中部或下部开始分枝,枝细,斜向上;茎、枝初时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光滑。叶初时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无毛;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6厘米,宽1.5-4.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小裂片狭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具短尖头,有时基部小裂片再分裂出1-2枚小裂片,叶柄长2-4厘米,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有羽状全裂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狭线形。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无梗,直径2毫米,在小枝上排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而紧密的圆锥花序;总苞片4-5层,外层总苞片小,卵形,背面绿色,近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无毛,边宽膜质或近半膜质;两性花3-5朵,花冠管状,黄色,檐部红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线状披针形,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稍叉开,具疣点及睫毛。瘦果卵形,稍扁。花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适于在上层深厚、土壤肥沃、透水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灰壤土上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苏联中亚南部地区,我国新疆及西北、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有引种栽培 。
主要价值
头状花序含α-山道年,为提取驱蛔虫药的主要原料,亦驱蛲虫。山道年有小毒,入药应适量。另本种还含伪山道年(γ-santonin)及艾苦素等;挥发油中还有倍半萜内脂类及1,8-按叶油素等。
【来源】菊科艾属植物东北蛔蒿.,以花蕾入药。夏季花开放前采集,阴干。
【性味归经】辛、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驱虫。用于蛔虫病。
【用法用量】3~4钱,研末加白酒1两,浸一夜,去渣取浸液,置开水上蒸去酒精,清晨空腹1次服下;2小时后再服芒硝6钱(小儿酌减)。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中毒后出现头痛、视觉紊乱、流涎、呕吐、腹泻、体温下降、呼吸抑制、震颤、牙关紧闭、惊厥、角弓反张、精神错乱、幻觉、谵妄、肾损害等。
历史及应用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人,甜蜜的记忆多由一种叫"宝塔糖"的药品开始的。1952年,仅仅20克药材种子被神秘带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根。但此后就遭遇一系列磨难:"大跃进"期间,错误工艺使3500公斤原料报废。"十年动乱",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涂。1982年9月,所有的剂型和原料都被淘汰,宝塔糖永远在中国消失了。
药材种子只给了20克
"宝塔糖"对付的蛔虫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在五十多年前的解放初期,蛔虫病在我国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都大面积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疾病。
这种专门用于驱除蛔虫的药剂是从菊科植物蛔蒿中提取的。一开始为片剂,后来,为了让小孩愉快地服药,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糖后,制造为淡黄色、粉红色圆锥体的宝塔形状。人们便将这种驱蛔药称为宝塔糖。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对药品的登记注册与监督管理尚未走上正轨。"宝塔糖"成了全国十几家制药工厂共同使用的专门用于驱除蛔虫的药品名称与商标名称合一的混合名称。
蛔蒿这种耐寒冷的野外原生植物在植物学上又称"山道年蒿",是北极圈内的特有的药用植物。我国生产"宝塔糖"的原料药剂一直是依靠从前苏联进口。1952年,作为前苏联的援华项目,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蛔蒿种子试种。从前苏联引进的20克(可见种子的珍贵)蛔蒿种子平均分成四份,在公安人员的保护下护送到有试种任务的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等四个国营农场分别试种。惟有潍坊农场一家试种的蛔蒿宣告成功。为了保密起见,潍坊农场试种的蛔蒿对外宣称试种的是"一号除虫菊"。深井里藏了三瓶种子 五十年代后期,潍坊农场不但为全国十几家制药企业提供"宝塔糖"生产原料,还有少量出口。淄博市一家知名药企,在1958年曾经一次建起40间烤房,供鲜蛔蒿植物茎叶的烘干。
1960年~1962年,因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城乡以野菜充饥的群众多得很,蛔虫病在我国百姓群众中也呈现了急剧上升的状态。但为了确保粮食产量,潍坊农场蛔蒿的种植面积由8000多亩下降到500亩。
提取设备是从当时的苏联引进,由于"宝塔糖"的提取原料的植物茎叶太少,大设备还不够"塞牙缝",药厂拒绝收购蛔蒿。药材公司只好用再生麻袋装蛔蒿的办法进行露天码垛存放,结果烂掉了2000多公斤。
后来,因使用了未经提炼的从古 巴进口的红砂糖,装驱蛔糖浆的瓶子是"大跃进"高潮期间当地一家工厂土法生产的产品,封口根本谈不上严密,致使3500公斤蛔蒿原料报废。
1964年,潍坊农场遇上了连续40天的阴雨连绵天气,成片的蛔蒿因水涝而绝产,未能收获一粒蛔蒿种子。潍坊农场一位老同志有远见之明,利用密闭低温贮藏的土办法,在一口深井内保存了三瓶种子。1964年取出,发现有两瓶蛔蒿种子是活的。
1965年,蛔蒿重新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十年动乱"让"宝塔糖"遇上了灭顶之灾。眼看就要成熟的蛔蒿被"造反派"割得一塌糊涂。动乱过后,昌潍地区种植蛔蒿的土地面积又达到18000多亩,山东省内制药企业纷纷上马生产"宝塔糖"驱蛔药,驱蛔药市场一度饱和。
1985年蛔蒿在全国绝种
1979年,卫生部以及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全民服用"宝塔糖"驱蛔药。人们都想象不到,以后短短的两年内,"宝塔糖"和蛔蒿在我国竟然一下子绝迹。
昌潍地区"宝塔糖"库存积压,终止了蛔蒿种植生产。1982年9月,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对包括"宝塔糖"驱蛔药在内的127种药品与剂型予以淘汰。为了让原料蛔蒿不绝种,药材公司的一些老同志只好含泪将一些蛔蒿种子装入大瓶子里置入深井进行贮藏,但是这种贮藏的土办法时间一长,也只能枉然。
淘汰一种药品的剂型不等于淘汰这种药品的提取原料,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我国制药史上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还是眼睁睁地发生了!在1985年发生的事情是令人们刻骨铭心的,这一年,全国各地求购驱蛔药提取原料蛔蒿的函件雪片般飞到了潍坊市药材公司。一些外地供销人员亲赴潍坊采购,带来了十分丰厚的条件。
但是,当他们终于明白了蛔蒿在潍坊市乃至全国已经绝种的现实,只好无可奈何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