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蟮
蛐蟮,汉语词语,读音qū shàn,解释是蚯蚓。
- 中文名称 蛐蟮
- 解释 即蚯蚓
- 读音 qū shàn
- 出处 《方言》
内容简介
根据在线新华字典的解释:
蛐蟮。解释: 1.即蚯蚓。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在科学分类中,它们属于单向蚓目。身体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在第十一节以后,每节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没有骨骼,在体表覆盖一层具有色素的薄角质层。除了身体前两节之外,其余各节均具有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时借由环带产生卵茧,繁殖下一代。目前已知蚯蚓有2500多种,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蚯蚓在中药里叫地龙(开边地龙、广地龙),《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蚯蚓是无脊椎动物
词目
蛐蟮即蚯蚓,
蚯蚓是寡毛纲中陆生环节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尤其指蚯蚓科中分布甚广的身子逐渐变细分节的、雌雄同体的各种蚯蚓。环节动物。体形圆长而柔软,外表丑陋,经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农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淮南子·时则训》引作"蚯螾"。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龙蟠虎踞之地,非蚯蚓之所居;麟穴凤巢之场,岂鸺鹠之所止。"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崔豹《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吟于地下,江东人谓之歌女。'谬矣。按,《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盖与蝼蝈同处,鸣者蝼蝈,非蚯蚓也。吴人呼蝼蝈为蝼蛄。故谚云:'蝼蝈叫得肠断,曲蟮乃得歌名。'老舍 《二马》第四段十一:"老马先生背着手在草地上扭,脚步很轻,害怕踩死草根下伏着的蚯蚓。"
蚯蚓
山东、云南等方言又称蚯蚓为:"曲(qú)山(shàn)",医药上也叫地龙。(古称蛐蟮)
因爬行时,先向后伸,垛起一丘再向前行,所以得名。六、七月始出,冬月蛰伏。雨前先出,天晴则夜鸣。它与螽同穴才有雌雄。平原,水泽地,山地都有。味咸,性寒

读音
qū shàn
出处
以下内容均出自网络小说原文引用如下:
【传说中比鸿钧道人还厉害的仙人】
"先有鸿钧后有天"是太上老君开天文里的话,其实还有一句"我比鸿钧早千年"鸿钧是一条蛐蟮,在盘古之前就已有了,鸿钧本以为自己在世上是唯一的生物,没想到还有一位比他还厉害,是一颗空心杨柳树,号杨眉大仙。
(注:事实是,不存在太上老君开天文,只有《太上老君开天经》,其中也没有这两句话。鸿钧作为一个仙人,是《封神演义》的首创。至于这两句话的出处,据说是苏州封神弹词的内容,近现代的产物而已。)
因此,可以判断在某些情况下蛐蟮也可以用作书面,其意思自然也就是指蚯蚓。
《方言》第六"螾场谓之坥" 晋 郭璞 注:"螾,蛐蟮也,其粪名坥。"参见"蚯蚓"。
我补充一下
在我国很多地方方言都拿蚯蚓叫蛐蟮
比如;浙江,山东,山西,四川,贵州,河南,安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