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民
蛋人应该称之为疍,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应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疍家,(汉语拼音为dàn,粤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会说成粤语"邓"dang6,客家话拼音tan4,潮州话dang3),日常生活中与疍家通用。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
- 中文名称 蛋民
- 解释 以船作为起居房子的水上居民
- 民族 汉族
- 宗教信仰 佛教及妈祖、北帝等道教水神
简介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世居三亚市。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宗教信仰
疍民风俗习惯与当地居民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疍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因陵谷变迁,沧海桑田,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疍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疍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珠三角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澳门、香港等地区的水上人家,主要信奉妈祖、龙母、北帝、龙皇等道教水神,有些地方甚至每年都有水神的巡游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安康。
服饰
疍民的服饰与其他居民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陆地居民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3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 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色笠带。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蛋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疍民的来历
分布
疍民,又称蜒人、龙户,是解放前我国居住在水上的兄弟群落,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沿海各省,如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他们一直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只准在水上生活,不准在陆上定居,不准读书、识字、应考、做官,不准与陆地居民通婚等。曾有人写诗咏日:"世世舟为宅,年年竹作簰。浮沉波浪里,生活海天涯。蛇祭全家富,龙居办穴乖。还携蚝与木,知尔是同侪。"(广西《桂平县志》引林有席《诸蛮风土诗·咏蜒户》)
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粤西沿海,闽东沿海和闽江流域,闽南厦门鹭江和泉州晋江流域,在其它闽粤桂琼沿海地区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为家,居无定所。
分类
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
福州疍民,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
广东疍家人,称"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
各地疍民生活在不同船泊、水域和方言,所以有不同名称之分。
两广(广东、广西、海南)的疍家话属于粤语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则主要使用福州话。
职业
疍民按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大致有三类:"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蜒也。钦之蜒有三:一为鱼蜒,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蜒,善没水取蚝;三为木蜒,善伐木取材。"(《岭外代答》卷三)蛋民有五姓:"麦、濮、吴、苏、何。"(嘉靖《南宁府志》)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恶称作"疍家贼"。
人口分布
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陆居居民的认同,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等同野生野长,死后不准在陆地埋葬,只好葬在沙滩形成的沙岗地带,一些沙坟逢大雨后,尸骸抛露,野狗争食,惨无人道。
有沙田民歌唱:沙田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
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视,诸如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与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约力强似官规。
民俗文化
语言
广东疍家人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疍家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很近似,但有一些独有的词汇。广东疍家人讲粤方言,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由于他们经常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曲蹄"
福建疍民母语多为当地的闽语。福州疍民讲闽方言,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
文化
广东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 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广东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渔歌唱法文化。
历史发展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广州珠江两岸仍然泊满成群结队的疍家艇,其壮观阵容堪称广州一景,但现今的广州年轻一代已不知疍家为何物了。因为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一个社群类别的广州户口疍家10万之众已上岸定居,分布在大沙头三马路、滨江东路以及南岸路,跟岸上人融为一体。不过,疍家曾存的影迹却兀自忽闪在些许我们常挂嘴边的粤俗语里。 一句是"疍家鸡,见水没得饮"。疍家也吃鸡养鸡,但只能关在笼子里养,那鸡整天望得见笼外绿水满江,却无法啄饮。如此情状,有似世代望岸兴叹的疍家人。这句俗语,本意在于比况人们对自己所期冀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但其喻体却道尽昔日疍家的心酸。 还有一句是"拉人夹封艇"(拉:捉拿;夹:兼上)。这是粤中民间对官府执法过程的诙谐概述。犯了罪案,当事人被拘捕,象征涉案财产的居屋被封存,这不奇怪;怪却怪在这话为何不说发生在岸上的"封屋",而偏说相对比例要小得多的发生在江河上的"封艇"?无他,这古怪概述凸现出当时社会观念对疍家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 粤俗特信鬼神,此风疍家尤烈,盖因舟居危险,禁忌多多故也。疍家怕水鬼寻替身,见人溺水每每袖手,不敢搭救;疍家认为妇女身体污秽,不许妇女跨越船头;疍家惟恐覆舟,吃鱼时那条鱼在碟子里摊着直到两侧鱼肉吃光也不可把鱼身翻转;汤匙搁在桌面不可让匙背朝上……疍家的诸多禁忌统称"棹忌",盖棹乃行舟同义语也。"棹忌"这一疍家独创的特殊俗语,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粤方言主流,泛指生活中的"不妙"、"麻烦"、"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