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梅

虞山梅,又称常熟梅,叶长30cm,宽1cm,老叶半垂,无光,叶梢尖,叶脉深,叶质厚,三瓣圆头细收根,蚕蛾捧,如意舌。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
- 中文名称 蕙兰
- 拉丁学名 Cymbidium faberi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
历史
"虞山梅"又名常熟梅,《兰蕙小史》:"出常熟虞山。贩客王长友携以来杭。三瓣大头细收,紧边,厚肉,分窠蚕蛾兜捧心,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而长。九峰阁以'冠春'易植之";留有黑白照一帧,上有吴恩元亲笔题字说明:"赤蕙新种,大头细收,分窠蚕蛾捧心,龙吞舌,细长干,平肩,色净绿。梅门精品。初植虞山。丁巳冬,王长友携草三筒来杭,余以'冠春'兰草易得之。

鉴赏
《兰华谱》中说"本品前都只止于文献中记载品,难得一见庐山真面目。今庆得斯物,的确如文中所载者,难得。"目前"虞山梅"在国内流传较多,其中返销种占了很大一部分。关于"虞山梅"的舌,《兰蕙小史》的文字记载是"如意舌",而在所留照片的题字是"龙吞舌",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兰著对"虞山梅"的舌形记载中产生差别。吴恩元在"虞山梅"放花摄影时,在兰照题上"龙吞舌",但在后来的文字记载中用了"如意舌",这也是一个认识和校正的过程。他在文字记载中用了"如意舌"应当说是完全正确的,以后所出的兰著除了沈氏《兰花》没有载于此品以外,《中国兰艺三百问》认为是"龙吞舌",其他的兰著均认为是"如意舌"。 《兰蕙小史》以后所正式出版的兰著,大都认为"虞山梅"是王长友采之虞山,虞山不大,其东南山麓融入常熟城,《兰蕙小史》己讲得很明白了:"初植虞山。丁巳冬,王长友携草三筒来杭",王长友仅是贩卖而己,王长友是绍兴棠棣乡三社村兰农,以种草贩草为生,他卖给吴恩元的三筒"虞山梅"己是熟草了。那么王长友又是从虞山哪里得来的呢?冯子才在《续兰蕙同心录》上讲得明白:"虞山梅 赤转绿蕙也。光绪末年出常熟言姓,又名常熟梅。三瓣结圆,紧边,半夹背捧心,大如意舌,色光俏丽,时下极少,咸以天锡梅影戏。余于戊辰年由四明杨祖仁先生处得来,草品细脚低环,与天锡梅草品迥异。" 《佚名兰蕙图谱》也有意同之介绍。王长友很可能便得于这个"常熟言姓"之家,冯子才与王长友都是当时的绍兴人,所记应当是准确的。另外冯子才的"虞山梅"是"戊辰年"即公元1928年,从杨祖仁处转让而来。吴恩元得到此草的时间是"丁巳冬"即公元1917年冬天,其间相差十年,这里面杨祖仁手中的"虞山梅"的来源便值得探讨了,一种可能是来之吴恩元;第二种可能便是王长友从常熟得到此草后,一部分卖给吴恩元,另一部分到了四明杨祖仁之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关于此草来之"常熟言姓",下山时间应是"光绪末年"光绪年间是指公元1875年--1908年,其末年应是接近1908年或就是1908年。可见吴恩元得到此草之前,至少在常熟己栽培10年了。《兰蕙小史》中所说"以'冠春'易植之"。"冠春"梅瓣春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绍兴冯长生选出,卖给九峰阁。外三瓣长脚圆头,紧边,瓣厚,分窠硬捧心,小如意舌,葶高。
将《续兰蕙同心录》中"虞山梅"附诗复下:
铜雀春深有二乔,依栏静看翠衣飘。
姑苏台下留仙种,见得宁馨折一条。
天锡梅与虞山梅
《续兰蕙同心录》中所说,以"天锡梅"来冒充"虞山梅"。"天锡梅"是赤壳类梅瓣,兰著上说其"历史不详",也无选育人。其实"天锡梅"是宣统元年(1909年),绍兴车庆庵先生在草花担内选出来的,其 三瓣圆头、紧边、收根,肩平,半硬兜捧,小如意舌,花葶上花序仅四、五朵。
常熟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内有樱泽、良淆等文化遗址多处。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宜父周太壬炊子仲雍让国南下建勾吴,定居常熟。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来,古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商业发达、街市繁荣的江南名城。古城坐落于虞山东南山麓,城外湖泊环抱,城内琴川古运河纵贯南北,故有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自清至今很多艺兰家选出春蕙不少铭品,例如春兰"畹香"、"常熟素"、"常熟荷(冠荷)"、"常熟素荷"、"独秀"、"虞山奇蝶"、"猫蝶"等十几品;蕙花有"程梅"、"姑苏梅"、"杂样锦"、"常熟新梅"、"虞光"、"虞顶"等二十几品。

虞山
虞山位于常熟市境西北部,近半伸入城内。因商末周太王次子虞仲葬此得名。又名乌目、海巫、伏牛等。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南坡短而陡,多悬崖危岩,构成拂水晴岩、剑门奇石等景观;东北坡平缓伸展,多幽溪深涧,形成桃源、石屋、顶山、破龙、瑞石、秦坡等山涧名胜。山中自然岩洞及泉水众多,洞有老石洞、小石洞、白云洞、仙人洞、老虎洞、羊棚洞、水帘洞、联珠洞等,泉有焦尾泉、彀茶泉、睢阳泉、高道泉、舜过泉、君子泉、玉蟹泉、冽泉、涌泉等。自西晋起,海虞县、常熟县相继建城于山下。以此山命名的春兰"虞山奇蝶"和蕙花"虞山梅",名响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