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虞姬墓

2022-06-30 23:57:36 百科资料

虞姬墓位于安徽省灵璧县城东虞姬镇虞姬文化园内,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相传虞姬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 中文名称 虞姬墓
  • 外文名称 the cemetery of yu ji
  •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东
  •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08:00--18:00

历史沿革

  清代,重修虞姬墓碑。

  1980年,灵璧县领导认为虞姬墓是楚汉战争的遗迹之一,正式确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到灵璧县城东、宿泗公路南侧,有一片终年常绿的树林,树林中沉睡着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静穆凝重。

  这就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虞姬墓。

  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

  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

  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

  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

  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

  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

  在墓园里零散地摆着一些石雕,或是出于汉代,或是出于唐、宋。

  镇墓兽的雕刻风格与霍去病墓前的石兽极为相似,连石碑周围的砖也是满布花纹的汉砖!

  千万不要忘了看看,陈列馆门口的汉代画像画,刻工古朴,线条简练,是不可多见的汉代艺术珍品,陈列馆内有一酋石雕,雕刻的是女人体,竟然与欧洲远古威林道夫女人体雕刻有神似之处!

  园内还有一副对联,颇为伤感: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虞姬墓就在墓园门一侧,不足2米高的土丘,被低矮的石垣环护着。

  墓前刻有"西楚虞姬之墓"六个大字,墓旁有明代所立虞姬墓碣,拨出专款,依照原样,重修了墓丘,并用县内所产大理石,重刻了墓碑和明清碑碣,还将附近闲散土地并入墓区,形成一座占地近 2000平方米的墓园,并将墓园划分成两个部分,东部为墓区,西部修建了花圃凉亭,作为游人休息喝茶的地方。

  从而使虞姬墓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史书记载

  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

  那位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就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

  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公元前202年,项羽率兵突围,败在垓下(今灵璧县沱河北岸),被刘邦率领的汉军团团围住。

  刘邦采用"四面楚歌"置疑兵阵,瓦解楚兵军心,致使项羽中计,导致全军覆灭,演出了令人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悲剧。

  相传,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

  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霸离铺"意指霸王别姬之处。

  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两处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

地理位置

  虞姬墓位于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城东15华里,虞姬文化园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