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科

山药原名薯蓣,《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图经本草》记载较详:"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因唐代宗名预,故避讳改名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遂改名山药。
山药根据地域划分,又有不同的叫法:河北蠡县的麻山药、白山药;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怀山药;广东地区的叫法淮山。
- 中文学名 薯蓣属
- 拉丁学名 DIOSCOREACEAE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属 薯蓣属
物种简介
中文名:薯蓣科
英文名:DIOSCOREACEAE
缠绕草质或木质藤本,少数为矮小草本。地下部分为根状茎或块茎,形状多样。茎左旋或右旋,有毛或无毛,有刺或无刺。叶互生,有时中部以上对生,单叶或掌状复叶,单叶常为心形或卵形、椭圆形,掌状复叶的小叶常为披针形或卵圆形,基出脉3-9,侧脉网状;叶柄扭转,有时基部有关节。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异株,很少同株。花单生、簇生或排列成穗状、总状或圆锥花序;雄花花被片(或花被裂片)6,2轮排列,基部合生或离生;雄蕊6枚,有时其中3枚退化,花丝着生于花被的基部或花托上;退化子房有或无。雌花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退化雄蕊3-6枚或无;子房下位,3室,每室通常有胚珠2,少数属多数,胚珠着生于中轴胎座上,花柱3,分离。果实为蒴果、浆果或翅果,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成熟后顶端开裂;种子有翅或无翅,有胚乳,胚细小。

本科的模式属:薯蓣属 Dioscorea L.
本科约有9属650 种,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尤以美洲热带地区种类较多。我国只有薯蓣属 Dioscorea L. 约有49种。
原植物
1薯蓣
别名:山药、淮山(广东),山菇(广东),怀山药(河南)。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Dioscorea batatas Decne.)--薯蓣科 Dioscoreaceae缠绕草质藤本。块状茎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长可达1m多,直径2~7cm,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单叶在茎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对生,少为3叶轮生;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变异大,长3~9(~16)cm,宽2~7~(14)cm,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侧裂片耳状,圆形,近方形至长圆形;幼苗期叶片一般不裂,为宽卵形或卵圆形,基部深心形,叶腋内常有珠芽。花单性,雌雄异株,成细长穗状花序;雄花序长2~8 cm,近直立,2~8个生于叶腋,偶尔呈圆锥状排列;花序轴呈明显"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内轮卵形,较小;雄蕊6。雌花序1~3个生于叶腋。蒴果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长1.2~2cm,宽1.5~3cm,外面有白粉。种子着生每室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或溪边、路旁灌丛中或杂草中。
分布除福建、广东、云南南部外,几乎全国都有野生或栽培。
.2 参薯
Dioscorea alata L.--薯蓣科 Dioscoreaceae与薯蓣相似,区别在于栽培的块茎变异大,有圆柱形、圆锥形、球形,通常圆锥形或球形的块茎外皮为褐色或紫黑色。茎有4条翅。叶片卵形至卵圆形,长6~15(~20)cm,宽4~13cm,顶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花期11~翌年1月,果期12~翌年1月。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常有栽培。
采制
秋季或冬季挖取块茎,除去泥土、须根,切去芦头(即先端约6~10cm长,留作第二年作种),洗净,水浸2~3小时,取出,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磺熏后,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再用硫磺熏后,用木板搓成圆柱状,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成光山药。
药材及产销
山药 Rhizoma Dioscoreae oppositae 主产河南焦作地区沁阳、温县、武陟、博爱,大都集中河南沁阳市(旧属怀庆府,府衙位于沁阳市),故名怀山药,怀山药为当地特有作物,中医入药首选,常吃有保健功效,供销全国并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也产,但产量较少。
3.腾冲山药 Rhizoma Dioscoreae alatae 主产云南腾冲,湖南桂阳、彬县,湖北利川,广西博白、贵县。除本省自用外,尚外调供应他省。
附注
同属植物日本薯蓣 Dioscorea japonica Thunb.与前种的区别是叶片三角状披针形,长椭圆状狭三角形至长卵形,基部近截形、圆形、心形至箭形。野生于长江南北各地,称"野山药"。其根也作"山药"入药,功效类同,但质量较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