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粥

宽胸,行气,止痛。适用于老人慢性肠炎、菌痢以及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
- 药品名称 薤白粥
- 别名 薤白粳米粥
- 是否处方药 非处方药
- 主要适用症 宽胸,行气,止痛
- 主要用药禁忌 不宜与马肉、蜂蜜、苍耳同食。
拼音
xiè bái zhōu
处方
薤白10~15克(鲜者30~50克)粳米100克
制作
取薤白同粳米煮粥。
功能主治
适用于老人慢性肠炎、菌痢以及冠心病胸闷不适或心绞痛。
用法用量
可供早晚餐温热食。
注意
多食发热,不宜多服、久服。多食发热,不宜多服、久服。
生姜择净,切碎,与白面粉用冷水和匀后,放入沸水锅中,煮成粥糊,或与大米煮粥服食,每日1剂。
粥义解说:薤白,又名野蒜、小独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鳞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入药以个大、饱满、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薤白的临床应用由来已久,在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胸痹心痛的著名方剂"栝蒌薤白白酒汤"中,就是以薤白为主药,对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颇有效验。中医认为,薤白性味辛、苦、温,入肺、胃、大肠经,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之功,本品辛散行滞,苦泄痰浊,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为治疗胸痹心痛要药,《本草纲目》言其"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长沙药解》言"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与葱白、生姜同用,可增强其通阳散结之力,故对胸痹心痛、肠炎下痢疗效甚佳。
出自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镜》
方名
薤白粥
组成
薤白(切)1升,红米3合。
主治
产后赤白痢,脐腰痛。
用法用量
上煮粥。空心食之。
卷九十七
方名
薤白粥
组成
薤白1茎(切),粟米2合。
主治
产后赤白痢,腰腹痛。
用法用量
上作粥。空心食之。
卷二十八
方名
薤白粥
组成
薤白10茎,鸡蛋3枚(去黄),上拣人参1两(水1升,煎3合),白粟米3合。
主治
翻胃,无问新久冷热。
用法用量
上除人参汤,3味同煮熟搅匀,然后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顿服,不拘时候,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糯米和之。
卷一四一引
方名
薤白粥
组成
薤白5合(切),粳米3合。
主治
脾虚冷,下白脓痢及水谷痢。
用法用量
上相和,煮作粥,任着葱、椒,搅令熟,空心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