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蕅益禅师

2022-07-07 10:38:25 百科资料

蕅益禅师(1599-1655),俗姓钟,名智旭,又名际明、声,字振之,别号八不道人。明清之际苏州木渎镇人。

  • 中文名 蕅益智旭
  • 别名 灵峰蕅益大师
  • 性别 男
  • 国籍 中国
  • 祖籍 江苏吴县

基本介绍

  蕅益禅师(1599-1655),俗姓钟,名智旭,又名际明、声,字振之,别号八不道人。明清之际苏州木渎镇人。少习儒学,志灭佛道两教,著《辟异端论》数十篇。后读莲池《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幡然改悔,尽焚前著,决意信佛。24岁时,从憨山禅师弟子雪岭禅师剃度为僧。此后,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体。云游各寺,研究和阐发佛理。

  自33岁起,四进孝丰灵峰寺,前后累计十年有余。其间,曾为寺重修大殿。著有《毗尼事义集要》、《楞严玄义》、《楞严文句》、《弥陀要解》、《阐藏知津》、《灵峰宗论》、《法华会义》、《大乘止观释要》、《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等40余部。其中《阅藏知津》为介绍佛教经籍的目录学著作。遗文由弟子成实辑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圆寂于灵峰寺。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被推尊为净土宗第九祖师。

埋葬地

  顺治11年甲午岁正月,大师56岁,应丰南仁义寺邀请,前去讲法。法布施结束后,到新安。2月后的褒洒陀日,又回到灵峰。这年夏天,大师带病选〈西斋净土诗〉并亲自撰写赞文,补入《净土九要》。夏天结束的时候,大师也病好了。这年7月,大师著写讲述了《儒释宗传窍义》一书。8月,大师续读全部《大藏经》圆满结束。9月,大师手著《阅藏知律》、〈法海观澜〉2书。10月,大师又病,病中曾写下《独坐书怀》律诗4首,其中有"庶几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诗句。11月18日,大师曾作病中口号偈。腊月初三,大师曾作《病间偶成》七律一首,其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的诗句。

  这天,大师口授遗嘱,有如下4条:一是让照南、等慈2位弟子主持以后的授五戒、菩萨戒事宜;二是让照南、灵晟、性旦3位弟子代座代请;三是让弟子们把他的尸骨火化后,将骨灰磨成粉,和入面中,分成两份,一份布施于鸟兽,一份布施于水族,与十方众生普结西方之缘。腊月13日,大师在寺中兴办净社,并亲自起草愿文。接着,大师手著《求生净土偈》6首。除夕时,大师作《艮六居铭》并作偈一首。

  乙未岁元旦,大师作偈语2首。正月20日,病情加重。21日早晨起床后,大师病好了。到中午时,大师结跏趺坐于绳床,向西举手而逝,享年57岁。3年后,门入弟子将如法荼毗。启龛而视,只见大师遗骨,头发长到盖过耳朵,面貌如生,端然趺坐,连牙齿都没有一颗损坏的。弟子们不忍心遵照遗命,磨骨和面,就将大师遗骨安葬于灵峰之大殿右侧的塔中。

生平事迹

  巨匠七岁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尊崇儒教而誓灭释老,之后开荤酒,作辟佛论著数十篇。十七岁时,偶尔翻阅莲池巨匠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觉得义理深化,进而读之才发现自己以前的错误知见,于是将以前所著的批判佛教的著作集而焚之,以表忏悔之意。

  公元前1618年,藕益巨匠时值弱冠,在注释儒家经典《论语》时,至"天下归仁"一句,困惑其意,经三昼夜苦心机索,乃于孔颜心法深有领悟。是年冬,家父亡故,听闻《地藏菩萨本愿经》,从而萌发出世心。二十二岁时,专志念佛,盲目世法之不究竟,遂将所著文稿二千余篇付之一炬。之后更是勤于修学佛理。二十三岁时,有大法师宣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巨匠于座中听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觉"时,心中顿生疑情,自问:"因何空能生此大觉,世界与虚空又从何而生?"内心郁闷,竟无法修学。因而,决意发心出家修行,以体究人生及宇宙之大事。

  师二十四岁时,梦中数次朝礼德清巨匠,是时德清巨匠居于曹溪,路途远阻不能前往,便从德清巨匠的门人雪岭法师剃度,赐法名为:智旭,字:藕益。当年的夏秋二季往云栖寺听讲《成唯识论》,闻此中性相二宗不可会通,表示疑惑。因而往径山坐禅参究其理。至第二年夏天,方觉对性相二宗的义理参透明白。是岁腊月八日在莲池巨匠塔前发心受持四分戒。二十六岁,进而受菩萨戒。

  巨匠二十八岁那年,慈母过世,尽孝子礼毕,誓断世缘而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行,求生西方净土。闭关三年出来后,本想朝终南山,因道友雪航愿传律学故停留龙居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三十一岁,随无异禅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是以弥坚弘律之决计。三十二岁后又专注于研学天台教理。第二年秋天前往浙江孝丰县的灵峰山,三十五岁领众修造西湖寺,尔后近二十年间,巨匠游历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各地,主要从事阅藏、讲述经教、著作及弘传净土学说等事。直至暮年依然不倦于业。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疾。遗命身体荼毗后,屑骨和粉,分施禽类与水族,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时年五十七岁。弟子等奉师入龛,三年后,如法火化启龛时见巨匠趺坐巍然,发长覆耳,容颜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实为不可思议。门人不忍服从遗言,而奉师灵骨,建塔于灵峰之大殿右。

佛学思想

  藕益巨匠的佛学思想是多面性的,丰厚无比。包罗了禅学、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又归综于净土,同时又融合了一些儒家的学说。他的禅学是由听讲《楞严经》和《成唯识论》后而起。修禅学主要是为了参究佛学教理。巨匠对天台教理也有深化研讨,且绰有成果。但他甚为不满天台宗的门户之争,而声明自家:"究心台部不肯为台家子孙"。同时,巨匠痛心宗门之衰落,决意弘律以救弊端。曾三次遍阅律藏,努力于对律部的注释和解说。并事必躬亲注重理论。但是响应者稀,人师对此甚为伤心。

  藕益巨匠的思想许多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言:"身为释子,喜研孔颜心法示人"。但他并非将释儒合一而谈,只是在弘宣教法当中善巧便当应用而巳。巨匠的禅、教、 律学,最终都指归净土,从这些方面看来,大致上是继承了莲池巨匠的净土思想。而巨匠自身净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阅历了二十二岁丧父时,闻《地藏经》发心持名念佛以报父恩,此时为单纯持名念佛。然后二十八岁母亡时,闭关修行以禅趋净,以为"禅者欲生西万,不用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此时却又偏重于理持。其后生活弘宗演教,广释经论,但以"生弘律范,死归安养"为人生目的。而其净土思想的成熟是在他写作《弥陀要解》时期。

  在净土宗的一切经典中,藕益巨匠所推崇的是《佛说阿弥陀经》,他用了很大功夫去注释,成书名为《弥陀要解》。该书以天台五重玄义合成经义:解说此经以能说所说之人为名,大乘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力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以净土念佛法门是总持一切佛注的妙法,而以《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经教之重心。由于书中是以信愿行三者总摄一经之宗趣,所以巨匠特别注重与倡导此净土三资粮。分离天台教观的理论,融会禅宗思想一同归于净土教理,鼎力弘传净土宗,使得莲风大振,净宗重兴。

  藕益巨匠的思想在理论上是融会性相,在修行理论中是和合禅、净与律学,主张三者统一。在《灵峰宗论》第二之三中他说道:"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整天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将三者归于一念,而以念佛之法总摄佛陀一代时教,能够说是藕益巨匠佛学思想的总体大观。自巨匠后,诸多天台大家于讲教时,大多依照他的注释,也就逐步构成了综合教观与律学而归于净土的 "灵峰派",直至今日影响不减。

  藕益巨匠著作之丰盛,在诸净土宗师中无人能及。经其门人成时法师编次,分为两类,一为宗论:即《灵峰宗论》共十卷;二为释论:含有释经论与宗经论及其他注疏论著等六十多种一百六十四卷。其中主要有《弥陀要解》、《唯识心要》、《毗记事义集要》、《阅藏知津》。《法海观澜》、《梵网合注》、《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文句》、《相宗八要直解》、《四书藕益解》以及《圆觉经疏》、《维摩经疏》、《大乘起信论疏》等等。此外藕益巨匠还甄选了一些净宗名家与学者的著作合成《净土十要》一书,为后世净业学者必读之经典佳作。然后人于巨匠著作集中有关论述净土的论著而成《藕益巨匠净土集》,有心探研巨匠净土思想者可从中窥其全貌。

  藕益巨匠的终身学修并重,博学多才,融通诸宗,可谓是学有成且修有得。而其后来专志力弘净土法门,则更显现他对整体佛教的博通。他在 "自像赞"中如是表述道:"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己标名,请君同上慈悲舟告"。由此可见,藕益巨匠暮年是根绝外缘,一心一意地专修专弘净土念佛法门,以求"死归安养"了。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知巨匠的佛学理论与修行本迹的确可为净土行者的模范。他的言行身教在净宗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功劳将永远为净宗学人乃至佛教他宗行者所缅怀。

赞颂诗句

  印光巨匠赞曰:

  宗乘教义两融通,

  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

  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

  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

  生西方可继大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