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缭子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 中文名称 蔚缭子
- 外文名称 Wei son sheet
- 朝代 战国晚期
- 类型 军事、政治
内容简介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意见:《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思想中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观点,这也许是被纳入杂家的主要原因。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著录与版本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列在"杂家类"的《尉缭》有29篇,列在"兵形势家类"的《尉缭》有31篇。由于班固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说明,而流传至今的《尉缭子》仅有24篇,与上述两种《尉缭》的篇数均不相符,这就个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也正式因为这个原因,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及其版本,成为了历代学者研究该书是集中讨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银雀山竹简《尉缭子》出土以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更加热烈、深入了,但是至尽仍然未能形成一致意见。概括起来讲,学术界曾有以下几种主要看法:
(一)认为"实际上就只有一种《尉缭》","班固的《汉志》(实际上是刘歆的《七略》)把这部书既分在杂家,有分在兵形势家内,就因为它用的是互助法"(徐召勋:《互助与别裁》,载《学点目录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二)认为"杂家《尉缭》本是一部著作","却被《汉书》的作者班固分在'杂家'与'兵家'两大类中当成两部书,从而引起了误解,造成了混乱","今本《尉缭子》几是班固所说的《尉缭》"(何法周:《〈尉缭子〉初探》,《文物》1997年第2期)。
(三)认为"兵家和杂家《尉缭》显然是内容不同仅同署名的两本书","杂家书没有流传下来,今本是兵形势家《尉缭》(钟兆华:《关于〈尉缭子〉某些问题的商榷》,《文物》1978年第5期)。
(四)认为"今本《尉缭子》当是原杂家书","兵家书在隋以前就已亡佚","元丰年间编入《武经七书》的正是隋唐时的杂书《尉缭子》"(张烈:《关于〈尉缭子〉的著录和成书》)。
思想观点
一、战争观
《尉缭子》将战争区分为"挟义而战"和"争私结怨"两大类(《攻权》,《续古逸丛书》本,下同),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战争。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封建统一,"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认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认识到政治是根本,军事是枝干,是政治的发展和表现;认为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而注重耕战,把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商业对战争胜负有重大影响,"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同时,又认为军事上的胜利会促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战胜于外,福产于内"(《兵谈》,汉简本)。主张慎战,反对轻率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二、治军思想
高度重视军队的法制建设。认为军队必须首先建立严密的制度,"凡兵,制必先定","明制度于前, 重威刑于后 ";强调严明赏罚 ," 刑上究","赏下流",并制定了诸如联保、军队营区划分 、警戒 、禁令、战场赏罚规定及将吏实施惩罚权限、战斗编组、信号指挥等各种条令。同时,强调法制必须与教化相结合,"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要求"审开塞,守一道",恩威兼施,思想整治("使民无私")与物质手段("因民之所生以制之")相结合,用以达到"治"的目的。重视将帅的选拔,严厉批评当时"世将"制度,主张"举贤用能"、"贵功养劳"。要求将帅必须为人表率,公正廉明,有牺牲精神," 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与士卒关系要融洽, 使其服从命令,"如四肢应心也"。为此,应废除繁文缛节,"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把"心狂" 、"耳聋"、"目盲"视为将帅修养的三大弊端。主张裁减军队,训练精兵;明确提出兵教的目的是"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讲究训练方法,要求从伍抓起,自下而上地逐级合练,由各级之长负责,以赏罚为手段,从实战出发,因人施教,严格训练。
三、作战指导思想
认为战争有三种胜利:不战服人的"道胜",威慑屈人的"威胜",战场交锋的"力胜"。重视战争准备,要求在战略决策、选用将领、进攻理论等方面胜过敌人;兴师用兵,必须首先详审"内外之权",准确掌握敌我"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出入之路"等情况,计先定,虑早决。主张先机制敌,"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认为"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强调高度灵活地利用客观规律,"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战权》,《直解》本),运用"有无"策略("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奇正"手段制敌取胜;提出"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略,如"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厄"(《兵教下》)等。
四、军事辩证法思想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求神鬼不如重"人事",反对"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的迷信做法;提出"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的观点。注重从事物的联系中研究战争;强调认识和运用战争运动的规律;对强弱、攻守、有无、专散、文武等诸矛盾的对立与转化有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对军事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某些高于前人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尉缭子》杂取法、儒、墨、道诸家思想而论兵,在先秦兵书中独具一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兵家对其思想内容多有引述和阐发 ,日本研究《 尉缭子》的著述约30余种,朝鲜也有刊本。它丰富而具体的军制、军令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主张治国治军用法严酷,是其糟粕。
原文节选
《尉缭子二十四篇》原文如下:
天官 第一: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此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按天官曰:「背水阵为绝地,向阪阵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阪而阵,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阵哉!『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击。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 『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兵谈 第二: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用,犹合符节,无异故也。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关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阵而胜者,将胜也。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患在百里之内,不起一日之师;患在千里之内,不起一月之师;患在四海之内,不起一岁之师。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方亦胜,员亦胜。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轻者如炮、如燔、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令人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总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虑,堂堂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