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草
蓝花草(学名:Ruellia simplex C.Wright)是爵床科、芦莉草属草本植物,茎直立,叶柄、花序轴和花梗均无毛,地生叶,上部分枝。叶片五角形,三全裂,茎上部叶渐变小。总状花序数个组成圆锥花序;花梗斜上展,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钻形,萼片蓝紫色,卵形或椭圆形,距钻形,花色以蓝紫色、粉红色、白色等,退化雄蕊蓝色,瓣片二裂稍超过中部,腹面有黄色髯毛,爪与瓣片近等长,雄蕊无毛;心皮无毛。种子倒卵球形,密生波状横翅。7-8月开花。
原产墨西哥, 后在欧洲、日本等地广为栽培。适生长性强, 耐高温能力强。
蓝花草花色优雅、花姿美丽、栽培容易、养护简单的特点,可以弥补中国盛夏季节开花植物的不足,因此在园林绿化上有广阔应用前景。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 中文名称 蓝花草
- 拉丁学名 Ruellia simplex C.Wright
- 别名 翠芦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概述
茎直立,高55-110(-150)厘米,与叶柄、花序轴和花梗均无毛,等距地生叶,上部分枝。茎下部叶有稍长柄;叶片五角形,长6.5-10厘米,宽12-20厘米,三全裂。

基本信息栏
中文学名: | 光叶蝴蝶草 | 属: | 芦莉草属Ruellia |
拉丁学名: | Ruellia brittoniana Leon. | 科: | 爵床科 Acanthaceae |
分布区域: | 广东省 | 界: | 植物界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门: |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是否引种栽培: | 人工引种栽培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
种: | 光叶蝴蝶草 | 目: | 禾本目Graminales |
植物简介
【种中文名】:光叶蝴蝶草
【药名】:光叶蝴蝶草
【拼音】:GUANGYEHUDIECAO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光叶蝴蝶草的全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牙痛、口腔炎、小儿疳积、外伤感染、毒蛇咬伤、疮疖、中耳炎、睾丸肿大。
【性味归经】:微苦,凉。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9一15克,水煎服。外用:研末敷患处。
【别名】:水远志、蓝花草(广西)、倒胆草、老蛀药(贵州)。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拉丁名】:Torenia glabra Oskect-atictnon Koxb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植物形态
茎直立,高55-110(-150)厘米,与叶柄、花序轴和花梗均无毛,等距地生叶,上部分枝。茎下部叶有稍长柄;叶片五角形,长6.5-10厘米,宽12-2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或菱状倒卵形,渐尖,在中部三裂,二回裂片有少数小裂片和卵形粗齿,侧全裂片宽为中央全裂片的二倍,不等二深裂近基部,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5倍,基部近无鞘。茎上部叶渐变小。总状花序数个组成圆锥花序;花梗斜上展,长1.5-3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钻形,长2.5-3.5毫米,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片蓝紫色,卵形或椭圆形,长1-1.3厘米,外面有短柔毛,距钻形,长1.6-2厘米,直或呈镰状向下弯曲;花瓣蓝色,无毛或有疏缘毛,顶端二浅裂;退化雄蕊蓝色,瓣片二裂稍超过中部,腹面有黄色髯毛,爪与瓣片近等长,基部有钩状附属物;雄蕊无毛;心皮3,无毛。蓇葖长约1.4厘米;种子倒卵球形,长2.5-3毫米,密生波状横翅。7-8月开花。

产地生境
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马尔康)、甘肃东南部(武都、天水)、宁夏南部(泾源)、陕西(秦岭)、湖北西部(兴山)、河南西部(卢氏)、山西南部(垣曲)。生海拔960-2000米间山地草坡或林中。

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 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 单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 Mono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鸭跖草目
目英文名 Commelinales
科中文名 玄参科
科拉丁名 Scrophulariaceae
属中文名 蓝猪耳(蝴蝶草)属
属拉丁名 Torenia
种中文名 光叶蝴蝶草
种拉丁名 Torenia asiatica L.
种下等级 Torenia glabra Osbeck
生境 生境: 稻田边, 沟边湿润地, 林中湿草甸, 路边, 路边阴湿地, 山坡, 山坡路边, 山坡湿地, 阴湿地, 沼泽地
海拔下限 300
海拔上限 2100
是否中国特有 是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外分布 东南亚地区; 南亚次大陆
国内分布 安徽省,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广西自治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