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蓝胸秧鸡

2022-07-03 02:00:42 百科资料

蓝胸秧鸡(学名:Gallirallus striatus ),是秧鸡科、纹秧鸡属的鸟类。 蓝胸秧鸡全长约26cm,嘴长直而侧扁稍弯曲,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蹠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上体暗褐色,腹及两胁暗褐色,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尾下覆羽沾棕色。上嘴角褐色,嘴基和下嘴淡黄红色,跗跖及趾橄榄褐色。

蓝胸秧鸡常见于水稻田,也在水边草丛中活动,性隐匿,善奔跑,以小型水生动物如虾、蟹、螺以及昆虫如金龟子、蚂蚁等为食。 

蓝胸秧鸡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 中文名 蓝胸秧鸡
  • 拉丁学名 Gallirallus striatus
  • 别称 灰胸秧鸡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蓝胸秧鸡的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其余上体暗褐色,羽缘橄榄褐色,具细的白色横斑和斑点。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窄的白色波浪形斑纹;颏、喉白色,眼先、头侧、颈侧和胸灰色,其余下体橄榄褐色,具白色横斑。

  虹膜棕红色或橙黄色,上嘴暗褐色,下嘴淡红色或橙色。脚青灰色或橄榄褐色,爪淡褐色或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00-155g,♀115-155g;体长♂267-286mm,♀220-260mm;嘴峰♂36-42mm,♀34-37mm;翅♂121-127mm,♀116-125mm;尾♂38-40mm,♀35-40mm;跗蹠♂42-50mm,♀35-40mm。

栖息环境

  蓝胸秧鸡栖息于水田、溪畔、水塘、湖岸、水渠和芦苇沼泽地带及其附近灌丛与草丛中,也出现于海滨和林缘地带沼泽灌丛中。

生活习性

  蓝胸秧鸡常单独或成家族群活动,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丛中。行动谨慎,行走时步履轻盈,每走一步尾亦随之摆动,亦能在地面急速奔跑。游泳和潜水本领很好,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飞行较弱,一般亦很少飞翔,每次飞行距离亦较短,飞不多远即又落入草丛中。主要以水生昆虫、虾、蟹、螺、蚂蚁、金龟子等动物为食,也吃植物嫩叶、幼芽、根、坚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蓝胸秧鸡

分布范围

  蓝胸秧鸡在中国以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海南岛、香港和台湾。

蓝胸秧鸡

  中国以外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繁殖方式

  蓝胸秧鸡营巢于水边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上,巢由干芦苇和干的水草构成,呈盘状,中间稍凹陷。每窝产卵5-9枚,卵为宽卵圆形,乳白色、被有红褐色或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31-37mm×24-29mm。

亚种分化

拉丁学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Gallirallus striatus albiventer蓝胸秧鸡印度亚种Swainson, 1838
Gallirallus striatus gularis蓝胸秧鸡爪哇亚种Horsfield, 1821
Gallirallus striatus jouyi蓝胸秧鸡华南亚种Stejneger, 1887
Gallirallus striatus obscurior蓝胸秧鸡安达曼亚种Hume, 1874
Gallirallus striatus striatus蓝胸秧鸡指名亚种Linnaeus, 1766
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蓝胸秧鸡台湾亚种Yamashina, 1932
Gallirallus striatus paratermus蓝胸秧鸡萨马亚种Horsfield, 1821

种群现状

  蓝胸秧鸡的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保护级别

  蓝胸秧鸡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蓝胸秧鸡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