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眼灯鱼

诺门氏孔灯鳉(学名:Poropanchax normani),是鳉形目花鳉科孔灯鳉属的热带淡水观赏鱼。俗名蓝眼灯,取自该鱼眼部顶端的蓝色半圆,雄鱼腹鳍较尖。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的小河,溪流以及沼泽的植被附近。一般的人工饲料、活饵以及冰冻饲料均可接受。原产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多哥、加纳等地。
(概述图来源: )
- 中文名称 诺门氏孔灯鳉
- 拉丁学名 Poropanchax normani
- 别名 Norman's Lampeye(英文)、Normans Leuchtaugenfisch(德文)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动物学史
Ahl学者正式描述了这一1928年在尼日利亚北部首次采集到的物种。为纪念英国鱼类学家J.R.Norman而命名。
形态特征
鳍式:D.6~8;A.9~12;成年雄性个体的腹鳍细长,足以达到臀鳍基部。
它们身体细长,背鳍位于身体后半部分,披圆鳞。头顶部平缓,无胡须,嘴于顶端。身体呈淡奶油色,并带有取决于灯光的亮丽的浅绿色,淡黄色与蓝色相融的痕迹。这种鱼以其眼部顶端水平状新月而得名,在水族箱灯光的照映下,新月会反映出淡蓝色光泽。
区分它们的性别多少有些挑战性,不过雄性体型一般较大,鳍更尖,体色更鲜艳。而雌性略黯淡,体型更短,鳍更圆。
最大体长4.5 cm(公);4 cm(母)。
栖息环境
热带地区22~26℃、pH值6.5~7.2的河流、溪流与沼泽中。
生活习性
食性:在野外捕食昆虫幼虫,小型水生昆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但它们更需要多样化的饮食,包括优质的薄片状、颗粒状和丸状干鱼食,尽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它们只能偶尔接受这些。不过,如果投喂诸如水蚤,剑水蚤,丰年虾,颤蚓,摇蚊幼虫等小型活体或冰冻饲料,它们会更健康。
寿命:不属于一年生鳉,寿命可长达3年。
群游:通常以8条以上的个体群游,但需要避免同较大型鱼类混养。
分布范围
非洲: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马里、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以及乍得、贝宁、多哥、中非共和国的河流;苏丹的白尼罗河。
繁殖方式
相对容易繁殖,在植被茂密的水族箱里,会时不时出现一小群鱼苗。需要为这些鱼苗设置单独的繁殖缸。同时,还需要用原缸的水填满繁殖缸,并添加一个空气驱动的海绵过滤器。一个加温棒以保持水温稳定,一大丛爪哇莫丝。理想状态是繁殖箱里一条公鱼对应二或三条母鱼。之后,母鱼很快便会准备好产卵,并不用太多干预。
孵化期取决于水温,通常要12到14天。幼鱼在孵化后可以随即喂食纤毛虫和粉粒状的幼鱼粮,通常两周后喂食幼丰年虾。体型较大的幼鱼会捕食较小的同类。因此,当它们足够大时,应当及时把它们放回原缸。它们成长通常相对缓慢,预计六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不过,幼鱼对水体中含氮废物的积累十分敏感,因此你必须频繁地更换部分水,确保时刻保持优良的水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