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林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其表演方法是用喉咙和嘴巴模仿各种声音。甚至能一齐发出许多声音。
《口技》一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另见口技。
- 中文名 蒲松龄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出生地 山东淄博
- 出生日期 1640
百科名片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另有林嗣环、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以"口技"命名。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另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代表作有《聊斋志异》。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遗世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欲读天下之奇书,需明天下之大道。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人物年表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十四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十五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十六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希梅结郢中三友。
顺治十七年(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出生。
康熙二年(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做官。
康熙九年(1670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蒲松龄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于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祯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生平著作
《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晴云山房诗文集》《红椒山房笔记》《杂说》《片云诗话》《省身录》《怀刑录》《日用俗字》《历字文》《聊斋词》《聊斋白话韵文》《山市》《鼓笛慢》
作者作品简介
蒲松龄用毕生精力完成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本书是蒲松龄在乡下教书空闲时,在路边架个凉棚,放一壶茶,与外乡来客聊趣事怪事后,回到家边回忆边记录下的。《聊斋志异》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折射现实的社会生活,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作品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
作品注释
1. 选自《聊斋志异》。
2. 囊:一种口袋。
3. 俟(sì):等待。
4. 洁:名词作动词,使……整洁。
5. 但:只是。
6. 窃窃:偷偷摸摸的样子。
7. 俱:都。
8. 冥:消失。
9. 从:跟从。
10. 絮语:连续重复的话。
11. 间杂:错杂。
12. 刺刺:忙碌的样子。
13. 俄:不久,一会儿。
14. 乱言:杂乱地说。
15. 负:背。
16. 煞:表示极度。
17. 旋:不久。
18. 喜:通"嘻"。
19. 即:马上。
20. 好:喜好,爱好。
21. 迢迢:遥远的样子。
22. 既而:不久。
23. 溢:水漫出来。此指路特别远。
24. 尔许:那么长时间。
25. 时:才
26. 遂:于是,就。
27. 参差:长短不一。此指不整齐。
28. 并:一起。
29. 定:停止。
30. 以为:认为。
31. 宜:应该。
32. 参:人参。多年草本木,根入药。
33. 芪(qí):多年草本木,根入药。
34. 术(zhú):药草名,指白术或苍术。
35. 参酌:商讨。
36. 移时:片刻。
37. 无何:不久。
38. 然:……的样子。此指……的声音。
39. 顷之:不久。
40. 并:和。
41. 方:药方。
42. 反:同"返",返回。
43. 了了:清清楚楚。
44. 借:借助,借用。
45. 耳:罢了。
46. 亦:也。
47. 昔:以前。
48. 尝:曾经。
49. 过:经过。
50. 市廛(chán):集市。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
51. 堵:墙。
52. 度(duó)曲:按着曲谱唱曲。
53. 苗裔:后代。
全文翻译
(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她带着一只药箱,来兜售她的医术。有一个来看病的人。那女子(声称)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傍晚向各位神灵请教。(她)把一间小屋子打扫干净,关上门坐在屋子中。所有病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只有些许窃窃私语,而且没有人敢咳嗽。小房子内外的响动声息都消失了。大约到了夜晚,(人们)忽然听见小房间里有掀动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是九姑来了吗?"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女子)又问:"腊梅是跟从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人说:"是的。"三人说话声断续错杂,一刻不停。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有帘钩子声响,女子说:"六姑到了。"(只听见有人)杂乱地说:"难道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斤重,背着他真是累死人!"不久,就听到青年女子的道谢声,九姑的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的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这就是所谓的口技,特地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然而这也够神奇的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文章分析
文章记叙一位擅长口技的女子借助口技之术替人看病谋生的故事。蒲松龄善于讲故事,本文详细描写了女医利用夜幕表演诸神下凡,向求医者问病开方、配药的经过。蒲松龄深知口技的玄妙,他对女子借口技行医的做法和平庸的医术稍加嘲讽,但真心赞扬她高超的口技。
文章开头几句介绍女医的来历、身份,以及独特的行医方式。然后描写女医假借女神下凡看病的表演经过。作者写女医借助声音变化,表现不同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分工,表现了女艺人的口技水平,更体现了文章描摹的精彩。如"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音缓以苍,四姑之声音娇以婉",又如"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更闻撮药包裹苏苏然",表现了蒲松龄对语言的感觉和描摹能力,当然,蒲松龄对求医问药行业相当熟悉,也使得这段看病配药的描写真实而生动。
这一段前面部分对各种女神的声音描写详细,后面再作概述,有诗歌中复沓的作用。文字中有不少整句,读来琅琅上口,意思表达更为丰富。如:"旋问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嬉笑声,一齐嘈杂。"句式整齐意思紧凑,有目不暇接、耳不暇听之感。
第2段简单交代听来的故事,用举例法介绍民间奇人确实存在,借此说明故事的真实性。